退守彭城,可能是想等自己病好了,再行反击。然而,谢万却不明白其中的内情,一看郗昙退守彭城,以为郗昙与燕军作战失利,兵败而归。仓促之下,六神无主的谢万,下令撤军,这一撤军,整个部队好像失去了控制一般,撤军顿时变成了一场“大溃败”。根据《晋书·谢万传》记载,当时的情景是“众遂溃散,狼狈单归”,晋军溃败,谢万更是狼狈不堪,一个人单骑逃离战场。
这次北伐可以说是无疾而终,不战而败。北伐的失败,造成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豫州治下许昌、颍川、谯郡、沛郡等地,悉数落入前燕之手。
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以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失败形式而告终,关键是什么呢?晋军未与敌人真刀真枪打上一仗即不战自溃。因此,全军上下都对主帅谢万极度不满,所谓“一将无能,三军受累”,要不是谢万的瞎指挥,会有今日之败吗?众人都恨不得杀谢万以谢三军,幸亏当时谢安在场,大家碍于谢安的面子,才强压心中的怒火,没有酿成兵变,“军士欲因其败而图之,以安故而止。”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
战后,东晋朝廷对谢万作出了严厉的处置,谢万兵败辱国,丧师失地,不仅北伐无功,反而丢失了豫州大片城池,也让朝廷企图制约桓氏一族的方针化为泡影,因此,必须要严惩谢万。
那么,朝廷究竟是如何处置谢万的呢?当然不可能把他杀了,但是官是不能继续当了。朝廷将谢万革去官职,废为庶人,等于一撸到底了。对于另一位晋军主帅郗昙,只是受到了降级留用的处理,从北中郎将降号为建武将军。到这里,一切才算尘埃落定,谢万从一个手握实权的一方诸侯,瞬间沦为了一介布衣。
谢万是在升平三年(359年)被废为庶人,两年后,升平五年(361年),谢万郁郁而终,走完了他恣意任性,游戏世间的一生,年仅四十二岁。正好此时,朝廷准备重新起用谢万为散骑常侍,不想谢万此时已经去世了,于是朝廷便追赠谢万为散骑常侍。
谢万被废,无论是对东晋朝廷、皇室,还是谢氏家族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首先,于朝廷、皇室而言,谢万的北伐兵败、被废庶人,让朝廷又一次通过北伐收复北方故土的军事行动再度以失败告终;同时,谢万的兵败被废,也打乱了皇室对于豫州权柄的人事安排。原本,东晋皇室是想借助谢氏家族在豫州十几年积攒起来的人望,压制桓氏一门势力的膨胀。可是到最后,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了桓氏一族的外藩势力一家独大,直接能和中央叫板。
其次,对于谢氏家族而言,谢尚、谢奕兄弟二人,用了十几年时间的努力,才让谢氏家族拥有了一丁点跻身朝堂的资格,谢尚官拜镇西将军,谢奕曾任豫州刺史,好不容易,才为谢氏家族取得了在豫州的政治席位。然而,随着谢万被废,一切都改变了,套用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段戏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谢万被废,使得本来在朝中就根基尚浅的谢氏家族,处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此刻的东晋朝局,几乎成了桓温的“一言堂”,朝中似乎无人与之抗衡了。另外,当时的谢氏家族之中,除了谢安以外,其余的子侄,尚且年幼,暂时还不具备与桓温及桓氏一族对抗的实力与资格。应该说,此时的谢氏家族,面临着几近没落的危险。
朝中,桓温专权,桓氏一族权倾朝野,只手遮天,而谢氏家族也陷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处境。面对充满忧患的艰难时局,无论是天下人,还是谢氏家族,都亟需一位天降奇才出来,力挽狂澜,拯救晋室江山与谢氏家族。于是,所有人将王朝、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了高卧东山二十余载的谢安身上。
那么,谢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