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1)——任性的谢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1)——任性的谢万(3 / 4)

了分割桓温的战功与军权。可是,晋廷没有料到,谢万北伐,恰恰正中桓温下怀,掉进了桓温设计好的陷阱里。其实,桓温早就对豫州这块“肥肉”垂涎三尺了,豫州位于长江上游和下游的中间地带,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桓温意欲拿下对豫州的控制权。而桓温明白谢万此人虚浮倨傲,并非领兵作战之才,朝廷派他出征北伐,不正是天上掉馅饼吗?

谢万确无领兵之才,王羲之也看出了谢万的确不适合领兵作战,他的才能,仅仅局限于朝堂庙宇之上,如果让他上战场打仗,独自拥有领兵之权,将会误国误民。因此,王羲之曾经写信给桓温,极力反对由谢万领兵北伐:

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 (《晋书·谢万传》)

桓温哪能听从王羲之的建议,这明显是桓温给谢万下的套,就等着谢万往里头钻呢。由此可以推断出,谢万北伐,可能是桓温向朝廷举荐的。就这样,骄矜任性,不谙军事的谢万,在桓温的阴谋诡计之下,带着兵马,踏上了北伐中原的前线。

果然,谢万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作为一军主帅,在战前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谢万却依然摆着他那副所谓名士,吊儿郎当的闲散架子,对军务毫不上心,既不部署战备,也不安抚将士,当起了“甩手掌柜”。根据《晋书·谢万传》的记载,“万既受任北征,矜豪傲物,尝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

谢安一起跟着弟弟在北伐军中,随时匡正谢万的过失。看到弟弟身为主帅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非常担心,这样玩世不恭,如何能统率三军,如何能克敌制胜。于是,谢安便替弟弟谢万出面抚慰、鼓舞将士,“自队主将帅已下,安无不慰勉”,同时,谢安又苦口婆心规劝谢万多与部下交流,不要到最后成为“光杆司令”:

汝为元帅,诸将宜数接对,以悦其心,岂有傲诞若斯而能济事也! (《晋书·谢万传》)

谢安告诫谢万,你作为元帅,是全军的领头羊,应该多与麾下将领、部属交流,让他们高兴,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打仗,如此傲慢无礼是不行的。这一次,倒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谢万并没有像平时那样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而是听从了哥哥的劝诫,立刻召集众将议事,实际是在做战前动员。

不料,谢万要是不做这个战前动员还好些。然而,正是这个战前动员,才让谢万真正惹上了麻烦,让他彻底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也间接导致了谢万此次北伐的失败。

谢万召集众将,这位平时夸夸其谈,口才较好的清谈高手,面对帐下那些能征惯战的宿将们,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谢万一时失言,说出了一句既失礼又愚蠢的话,“直以如意指四坐”,谢万拿着手中的如意,指着在座的所有将领,说:“诸将皆劲卒。”

此言一出,座下的诸将,马上炸了锅。什么是“卒”?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隶人给事者为卒”,与“兵”的含义大致相同,是一个带有贬义、羞辱性色彩的词。虽然谢万是信口一说,并无恶意,但是在众将看来,谢万这是瞧不起他们这些行伍之人。所以此刻,全军上下,对谢万尤为不满,主帅与部下之间,开始呈现出离心离德的苗头。

谢万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也只能由他自己自食其果。不用猜就知道,此次谢万北伐肯定失败了。关于升平三年(359年)的这次谢万率军北伐的失利,《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记载得都很简略。比如,《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中是这样记载的:

冬,十月,诏谢万军下蔡,郗昙军高平以击燕。......既而万帅众入涡、颍以援洛阳,郗昙以兵退屯彭城。万以为燕兵大盛,故昙退,即引兵还,众遂惊溃。......既至,诏废万为庶人,降昙号建武将军。于是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皆没于燕。

升平三年(359年)冬十月,晋廷下令,命谢万率军进至下蔡,同时,又命北中郎将郗昙进军高平,两路大军,分兵出击,共同北伐前燕。起初,谢万先是派遣征虏将军刘建,前往修治马头城池,为全军打前站,作为晋军北伐前燕的桥头堡。而谢万自己则率主力部队,直入涡、颍,准备支援洛阳。

如果按照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推进下去,孰胜孰败,也是尚未可知的事情。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战局看似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一个突发状况,却将所有的部署给打乱了,最终也使得北伐功亏一篑。

本来,朝廷此次北伐是兵分两路,分兵合击,一路由西中郎将谢万率领,另一路则由北中郎将郗昙率领。可是,就在进军途中,另一路的晋军主帅郗昙突然生病了,无法指挥作战,只好先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的“彭城之战”,项羽在半日之内,以三万楚军于彭城击溃了刘邦所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郗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