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1 / 5)

早在谢安年轻的时候,坊间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可以说,谢安对于此时的晋室朝廷和天下百姓而言,犹如溺水之人所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只有谢安,才能承担得起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只有谢安,才能遏制与阻止权臣桓温的狼子野心。同样,对于谢安而言,现在也只有出仕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他再想过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是不可能了。

从谢安二十多岁到四十岁的二十余年,他一直高卧东山,不肯出仕,像谢氏家族其他兄弟那样入朝为官。因此,多少文人名士,向朝廷、各级地方政府推荐谢安,刘惔、王羲之甚至公推谢安,“当与天下共推之”。所以,谢安不是不能出仕做官,可他就是不愿为官,宁愿在会稽东山当二十多年的闲云野鹤,也不愿意做官。

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谢安有经天纬地,安邦治国之才,可他为什么坚持二十余年不肯出仕?这也是前文遗留的一个问题。曾经因为谢安是否应该出仕的问题,谢安的妻子刘夫人就数落过他,谢安的反应是掩住口鼻,说出了“恐不免耳”四个字,出仕这种祸事,早晚要轮到他身上。那么,谢安口中的这个灾祸到底是什么呢?

谢安之所以一直不愿入仕,一个原因就是,谢安深知,一旦涉足政坛,便如同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官场险恶,人心诡诈,历来都是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生死场”,谢安的四弟谢万,不正是这次朝廷与桓温争权的政治斗争下无辜的牺牲品吗?谢安担心,一旦进入官场之后,或许会卷入到政治斗争的风波之中,步谢万后尘,也可能会拖累整个谢家。

还有一个原因,谢安的初衷,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如同兄长们那样做一个政治家,一辈子周旋于朝堂,而是当一个纯粹的名士,像大伯谢鲲那样的士林领袖,纵情诗意,啸咏山林,终生布衣,不问世事,潇洒快意地过完这一生。

可如今的情况不一样了,局势已经由不得谢安继续在东山逍遥自在。谢万兵败被废,导致了谢氏家族在豫州十几年积累起来的职权与人望,瞬间被剥夺殆尽,谢氏家族岌岌可危。眼下的谢氏家族,子弟暗弱,故人凋零,整个谢家将重振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谢安的身上。即使谢安再怎么崇尚自由自在,纵情山水的生活,可他毕竟姓谢,他首先是谢氏家族的成员,其次才是享誉天下的士林领袖,他的肩上,扛着家族的荣辱与利益。因此,拯救谢家的责任,他义不容辞,出仕,已经别无选择了。

然而,谢安若想出仕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为什么呢?可以说,谢安此时出仕,无异于逆水前行,是顶着天下舆论的压力步入仕途的。此前,谢安曾向天下人明确表示过自己拒不出仕的隐逸之念,如今突然出仕为官,毫无悬念,会给天下士人留下一个沽名钓誉的虚伪印象,必然会受到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口诛笔伐。

另外,还有一点,对于古代隐士来说,出仕,就是违背自己最初隐逸的意愿与高雅的情趣,所以,一般出仕的隐士,往往会受到隐士阶层的鄙视,不屑,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当属魏晋交替之际时“竹林七贤”中嵇康与山涛的故事。

前文介绍过,“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一个反抗司马氏父子专权的文人群体,以愤世嫉俗,藐视权贵,反抗封建虚伪礼教而知名。后来,“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入仕为官,为司马氏服务,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特地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原先的职位。结果,嵇康知道后,给山涛写了一封长信,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好友山涛一刀两断,在这封绝交书中,嵇康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观点: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不过,最有名的还是许由和巢父的故事,许由、巢父,是上古尧舜时期的两位高士。传说,尧曾经有意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许由,谁知,许由非但拒绝了尧的禅让,反而连夜逃入箕山,隐居了起来,还对尧的使者这样说:

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 (《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后来,尧又派出使者,请许由出任“九州牧”,不料,许由听后更加反感,马上跑到颍水去洗耳朵。恰巧,巢父也在此地隐居,正好牵着自个儿的那头牛,到河边饮水,看到许由在那里洗耳,十分好奇,便上前问他在干什么?许由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巢父。没想到,巢父听后,冷笑一声,嘲讽地对许由说:

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高士传·许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