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曾经和谢万一同前往建康,途中路经吴郡,谢万想要拜访一下当地的名士王恬。谢安不知道这个混世魔王的弟弟又生什么幺蛾子,不以为然,人家又没有邀请你,你这样未经邀请就登门拜访,实在失礼,所以,谢安劝谢万不要自讨没趣了。可谢万是什么人,他哪里是听劝的人,根本不听哥哥的忠告,谢安见劝不住了,只好随他去了,谢万独自一人前往拜访王恬。
谢万在王恬家中坐了一会儿,王恬就回屋去了,谢万以为王恬要好好厚待自己,正在那儿沾沾自喜。谁知接下来的一幕,差点让一向倨傲的谢万气得背过气去。不一会儿,王恬洗了头,披头散发地走了出来,也不就座,而是靠在胡床上,坐在院子中晾头发,根本无视谢万的存在。谢万遭受此番轻慢,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了,回来之后,谢安故意调侃弟弟:“阿螭不作尔。”“阿螭”是王恬的小名,让你小子不听劝,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
在与自家兄弟相处的过程中,谢安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性情中人,无论是作为弟弟,还是作为兄长,谢安都是一个好弟弟、好哥哥,他始终将谢家的手足亲情放在第一位。作为弟弟,他是一个尊敬、爱戴兄长的弟弟;而作为兄长,他又是一个尽力爱护和帮衬弟弟的兄长。亲情、血脉,是谢安在家庭生活中一生所看重的。
不管是对待夫人还是对待兄弟,他(她)们终究是谢安的至亲至爱之人,毕竟血浓于水,举案齐眉,这份亲情是割舍不开的。那么,当走出谢氏家族这个圈子,走出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谢安又是如何对待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呢?他是如何对待友情呢?在与朋友的相处中,谢安又有着哪些情怀与真性情呢?
前文屡次提及,谢安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时间或许可以改变一切,但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朋友之间坚固的友谊,友情犹如一壶老酒,愈老愈发醇厚。谢安的交友,就如同醇厚的老酒,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不因权势地位一朝变易而翻云覆雨。为什么谢安是人见人爱,人人仰慕,就因为谢安的身上有一份真情,与其他兄弟相比,谢安更多了一份洒脱、豁达。
谢安与王羲之的友谊,堪称魏晋名士中的一段佳话。两人都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江左风流丞相”,一位赫赫有名的“书圣”;两人也都是出身名门望族的俊彦,一个是琅琊王氏的翘楚,一个是陈郡谢氏的骄傲,简直就是东晋名士中的“双子座”。
谢安、王羲之,从青年时代相识相交,到谢安高卧东山,还是日后出山入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三公宰辅,位极人臣,却丝毫没有斩断他们之间的友情。他们更是将这种友情延续到了下一代,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虽然婚姻并不是很幸福,这些另当别论。既然两家可以结为儿女亲家,足以看出这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更不是不靠谱的酒肉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此言不虚。朋友一生一起走,谢安与王羲之的友谊,称得上圣贤所谓的“君子之交”。当然,谢安、王羲之两个“大咖”在一块儿,并不是简单地吟风弄月,附庸风雅。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这两个至交在一起,就好像是两位哲学家在探讨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命哲学。王羲之在大众的印象中,总以为他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其实不然,王羲之也是一个有着高雅情趣之人。比如,《晋书·王羲之传》中便记载了谢安与王羲之的一席对话: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有一次,谢安与王羲之在一起聊天。突然,谢安略带伤感地谈到了人到中年以后的种种烦恼。他是如此认为的“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人到中年以后,经常会被自己的哀伤情绪所折磨,为什么呢?谢安给出的理由是“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与亲朋好友伤离别,连续好几天闷闷不乐。这可不是谢安在惺惺作态,古人分别,不像今天有手机、微信、QQ,偶尔还能发个朋友圈。古代没有这些高科技,所以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了,故而谢安才会略带伤感。
那么,王羲之是如何回答谢安“中年以来,伤于哀乐”,王羲之是这样回答的:“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桑榆”代指人的晚年,这是因为每当太阳落山之时,阳光的余晖,只照着桑树和榆树的树梢,因此,人们总以桑榆比作黄昏,也用来比作人的晚年。王羲之此言何意?他在说人到了晚年,都会这个样子,为自己徒增不必要的伤感,唯一排遣的方式,便是沉浸于丝竹管弦之中,借助音乐来陶冶情操,然而却还要担心孩子们减少欢快的乐趣,不停为儿郎们操心。
有人可能会认为,谢安与王羲之的这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