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三章 东山二十年(3)——安石情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东山二十年(3)——安石情怀(5 / 11)

,“夫以水性沈柔,入隘奔激”,——水如人性。

谢奕的墓地位于始宁县,准确地说,谢氏家族自谢衡而始都于此处营建修葺墓地,这里是谢家祖坟之所在。谢衡就葬在始宁东山,谢奕与其子谢玄、孙子谢瑍,也都葬于始宁东山,《宋书·谢灵运传》也有记载:“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

对待兄长,谢安有的是弟弟对哥哥的敬重;相反,当谢安作为兄长,对待弟弟们,他更多的是哥哥对弟弟的爱护与操心。谢安的三个弟弟中,最让谢安操心,也最让谢安窝心的,正是四弟谢万。可以这样讲,谢安为这个长不大的四弟操了一辈子的心,乃至谢安日后的出山入仕,也都是拜这个“牛人”弟弟所赐。

谢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在下一个章节会有详细的介绍。而今,一言以蔽之,谢万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大男孩”,任性放诞几乎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谢万的性格,倒是和大哥谢奕是一对绝配,这兄弟二人,一个狷狂,一个倨傲;一个性烈如火,一个任性妄为,哥俩都不是省油的灯。

谢奕死后,其生前在豫州的职权出现了空缺,朝廷让谢万接手谢奕生前的职位,担任西中郎将、兼领豫州刺史,同时又监四州诸军事,堪比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然而,谢万倨傲的个性,实在不适合从政,正是因为谢万的性格,才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人生,也差点让谢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

谢安高卧东山期间,归隐的一方面,他另一方面也在竭尽所能帮衬这个不懂事的弟弟。可是,谢万却始终不能领会三哥谢安对自己的磨砺与雕琢,用一句不恭的话,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谢安、谢万兄弟二人,究竟孰优孰劣,早有定论。论资历、名望、气度,谢万远远不及三哥谢安的十分之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时的人,对谢安、谢万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世说新语·品藻》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万?”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

谢安的两个至交好友王羲之和许询在一块儿聊天,二人聊到了谢安、谢万兄弟,王羲之问许询,你认为自己比谢家兄弟如何?许询是这样回答的:“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什么意思?如果是谢安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肯定会非常谦让,一定会说您比我强;倘若换成谢万那个“混世魔王”来回答,一定会与人裂眼相争,不动手打人都算好的了。这么一句话,直接将谢安、谢万的等级划分出来,谢万明显不如谢安,无论是从气度还是胸襟,都是无法与风流儒雅的三哥谢安相比。

除此以外,在《世说新语·品藻》中还有一个故事:

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

曾经有人问过谢安的另一个好朋友高僧支道林一个问题,王胡之此人与二谢兄弟相比,如何?支道林的回答,比许询更兼具智慧,给出了一个四字定论“攀安提万”。言外之意,王胡之介于二谢之间,但是比谢安要逊色,远胜于谢万。可以看出,想要超越谢安,几乎成了魏晋名士的一个梦。

可是,不管谢安如何调教、引导谢万,谢万终其一生都改不了他那倨傲的性格,也最后酿成了他的悲剧人生。谢万北伐兵败之后,桓温与同族桓伊曾有一次谈话。桓伊此人不得了,后文还会提到。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因此世称“桓子野”,出身谯郡桓氏家族,是镇南将军桓宣的族子,参加过“淝水之战”,同时又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不仅如此,他与谢安还是君子之交,“淝水之战”后,谢安受到了来自皇帝、弄臣的猜忌与中伤,因此,谢安感到无比压抑郁闷。而桓伊是当时朝廷中唯一一个敢于当众为谢安仗义执言的朝臣。

谢万兵败后,桓温曾经问桓伊:“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安石明明知道谢万此战必败无疑,为什么不加以劝阻,难道谢万连这个当哥的话也不听了吗?桓伊回答:“故当出于难犯耳。”这恐怕是谢万过于刚愎自用的缘故吧!桓温听完,脸色立刻一变,怒气冲冲地说:“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此番对话,可以发现谢万身上存在的性格短板,这种性格短板,刚愎自用,实在不适合从政,以至于最终北伐兵败。

谢安、谢万,虽是亲兄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一个风流潇洒,一个倨傲放诞。到最后两兄弟的人生方向也是大大不同,一个差点断送了家族基业,一个则引领着家族走向鼎盛。《世说新语·简傲》中就记载了谢安、谢万兄弟之间一个“阿螭不作尔”的故事:

谢公与谢万共出西,过吴郡,阿万欲相与共萃王恬许,太傅云:“恐伊不必酬汝,意不足尔。”万犹苦要,太傅坚不回,万乃独往。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有欣色,以为厚待己。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意。谢于是乃还,未至船,逆呼太傅,安曰:“阿螭不作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