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有一天,谢安的好友著名名士孙绰兄弟,来到谢安家中留宿,好友相见,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因此,谢安和孙绰通宵达旦地聊天,可是,他们聊的内容,却非常空洞杂乱,毫无章法可言,刘夫人在隔壁听得一清二楚,并把他们的谈话内容记了下来。到了第二天,谢安问夫人,昨天的客人感觉怎么样?刘夫人毫不客气地说:“亡兄门未有如此宾客。”我亡兄家里就没有这样的客人。谢安听后,感到非常惭愧。
一个伟大男人的身后一定有一个不凡的女人,谢安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甚至远超诸葛的千古一相,他身后的女人,也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刘夫人是一个集智慧、风度与气场于一身的女性,如果缺少了刘夫人的存在,或许谢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是非常可惜,这位杰出的女性,在各种史书文献中,只留下了她的姓,并没有留下她的名,无法像卓文君、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李清照这些才女一样,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这恐怕是唯一的遗憾了。
以上是谢安在日常生活中与妻子刘氏留下的一些奇闻轶事,那么,在与兄弟的相处中,谢安与他的兄弟们又留下了哪些有趣的、感人的故事呢?
谢安非常注重谢家的骨肉亲情,因为他亲眼见证了祖父、伯父与父亲两代人是如何一步步将谢氏家族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营建了“内儒外玄,雅道相传”的谢氏家风。因此,在对待亲人的问题上,谢安无论对待长辈、妻子、兄弟,还是对待晚辈上,他的感情是真挚的。
以谢安与兄弟之间的相处为例,便足以看出谢安对于亲情的重视,足以看出谢安在兄弟关系中那一丝温暖的情怀。
谢安之父谢裒,一共有六个儿子,谢安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兄长,底下有三个弟弟。其中,五弟谢石,更是后来追随哥哥谢安,参加了“淝水之战”,另外,谢石还以征虏将军之职,任征讨都督,是“淝水之战”中晋军在江淮地区的前敌主帅,在“淝水之战”中立有军功。虽然,谢石在人品方面有瑕疵,为人所不齿,但这并不能否认谢石在“淝水之战”中立下的战功。
谢家六兄弟中,谢安的大哥谢奕、二哥谢据,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谢安对这两位早逝的哥哥感情很深。在谢安教导抚育的众多子侄中,有一大部分的都是谢奕、谢据的孩子,比如,谢玄、谢道韫就是谢奕的儿女,谢朗便是谢据的儿子。在两位兄长身后,谢安主动承担起叔父和父亲的家长责任,抚养和教育兄长的孩子们,给予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之所以说谢安与哥哥的感情深,有几个例子足以说明。比如,前文提到的,谢安的二哥谢据,因为儿时“上屋熏鼠”的闹剧,被不少人取笑,谢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跟着取笑自己的父亲。谢安绝不允许任何人对死去的哥哥不敬,更不允许这个人是自己的侄儿,后头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谢安借“上屋熏鼠”一事教育了一把谢朗,令谢朗羞愧难当。
与大哥谢奕的关系,也是相当亲密。众所周知,谢奕完全承袭了大伯谢鲲狷狂不介的个性,又嗜酒如命,脾气火爆,在外人眼中,谢奕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狂司马”。而在谢安眼中,大哥永远是一位温情的兄长。谢奕担任剡令的时候,那时,谢安才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穿着一条蓝色的布裤,坐在大哥谢奕的膝上,足见兄弟二人的亲密。
再至后来,谢奕卒于豫州刺史的任上,谢安亲自为大哥送葬,在谢安送葬回来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世说新语·尤悔》中有明确记载:
谢太傅于东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从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常无嗔喜。曾送兄征西葬还,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厉。夫以水性沈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道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
平时,谢安从会稽乘船出行,船夫划船之时,时快时慢,有时稍微停了一下,有时任船随意漂流,或者不小心撞了人,还是碰到了岸边。然而,谢安却从不生气,既不生气,也不发火,一直都是温文尔雅的。因此,所有人都认为谢安好说话,性情温润如玉。
可是,同样的经历,发生在谢安为大哥谢奕送葬回来的途中,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谢安回来的时候也是坐车,当时,兄长刚刚去世,谢安的心情,极度压抑痛苦,不巧那时雨下得又急,更要命的是那个车夫又是个“缺心眼”,喝高了,酒后开车,根本无法控制方向。结果,谢安的无名火“噌”地蹿了上来,顺手抄起车柱打向车夫,声色俱厉地质问车夫。
这件事搁在今天属于什么性质?回家找代驾,司机喝多了酒驾,结果乘客生气打了司机。可能有人会感到奇怪,谢安一向是一位温和儒雅,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连前秦百万雄师大兵压境,他都没有如此失态,为什么兄长的去世竟让谢安如此失态。可见,大哥的死,成为了谢安内心深处的一道伤,一道挥之不去的伤。所以,《世说新语》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