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番外:婚后日常五
魏观背着元娘下山时天色已经染上烫金色霞光,这天色看着好,但等到回城,说不准要下雪,赶着雪夜行,怎么也不妥。故而,他们索性在附近找个邸店住下,明日早些起来赶回城更为妥当。
元娘自是没有意见,能出门多逗留一晚,岂非更为尽兴?而百岗山下,正好邸店是少不得的。不说常来游玩的文人雅士,就说外地客商,还有要出汴京远行的人,大多都要在此过夜。元娘和魏观去的是一处魏观曾经下榻过的邸店,尚算干净。他们下山迟,这些邸店已经住了许多客商仆从,好在他们不缺钱财,住的客房不是一边,倒没什么影响。住进去之前,婢女将屋子大略打扫过一遍。虽说这肯定不会和底下的大通铺一样随意,运气不好,还能遇上跳蚤作伴,而再怎么样,上面的屋子邸店的人都会仔细打扫过,但是来来去去过的人那般多,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不干净。
因此,还是跟着的下人们自己清扫了一遍,该擦的擦了,该换的换了。所幸出行时,马车里总是带着薰香,将驱虫的香对着屋子四面熏过一遍,什么角落也不放过。被褥尤其是,用那素日里熏衣裳的香薰小银球熏了又熏,不仅能除去味道,还可以把冬日里的潮劲给烘掉。
而茶碗这些自然是替换成自家马车上带的,案几上摆的点心也是魏家带出来的,邸店里即使有点心,也不会摆上樊楼的。至于炭盆,那倒真是邸店里的,不过也是额外使了钱炭才能这么足,其他人屋里也就说冻不着罢了,哪会热得叫人想脱衣。元娘梳洗了一番,她是在屋子里用饭的,底下大堂倒是也能吃,就是鱼龙混杂的,而且没那么暖和。再则,元娘也是真的累了,动都不想动一下,压根不想挪脚。
而魏观陪着元娘用饭以后,就下楼去了。
人多,总是热闹。
尤其是那些文人雅客,赏过雪景,到邸店里好酒好菜一吃,诗性大发,有时也能听到几句好的。像魏观这样的士人,在汴京备受熏陶,自然也会去瞧瞧,否则这回出游多少有些不圆满,叫人觉得少了些什么。等他回屋时,屋里已经掌灯了。
昏暗的光线,柔和朦胧的屋子,油灯尽职尽责地发挥作用。而元娘正在泡脚,瓦盆里盛了热水,她白皙的脚浸泡其中,不同于一般的汴京士族女子,她的脚要大一些,略有薄茧。但元娘不觉得有何不好,脚大路才能走得好走得稳,乡下小娘子的脚都是如此,因为有她们,在未能收获的季节,上山四处采摘野菜和果子,不知叫家里人少挨了多少饿!但她今日实在疲倦,夜里回过头想想,元娘不免懊恼,这样平坦的路都会叫自己累到。
莫不是在汴京待得太久了,真的不中用了?她双手托在背后的榻上,扬着头望那高高的有些灰的房梁,不由苦恼想到。但她很快又转移了目光,盖因这屋子里的题诗太多了,满面墙都是诗,有的有题记,有的没有。有字迹端正娟秀,也有潦草似酒后所写,有抒发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把自己带入深闺怨妇,代指君王为无情丈夫辜负自己的,也有写外面风雨淅淅沥沥,表明痛苦心境的,甚至住在这里的商人也会写粗浅些的诗,抱怨自己忙忙碌碌挣那点微末铜钱辛苦的,还有骂自己遇到的商贾坑骗,害自己血本无归,回去不知如何面对典当妆奁的妻子。而一些诗底下,还会跟诗。
元娘看了将近一面墙,发现最有趣的是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个抱怨店家做的食物难吃的,尤其是蒸饼,吃着就像是生啃粗布,还有那旋炙野鸭,野鸭是终日与鸭竞游,从不曾歇,才柴硬至此么?
他那诗直叙来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看得元娘乐不可支,一个劲的捂着肚子笑。
而他那诗底下,竟跟了许多诗,都用小字写着,唯恐被店家发现,感恩他的仗义。
不仅如此,有的诗开头先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处境差,心情困顿,然后说发现了他的诗,凄苦的旅途得到了慰藉,接着夸对方,又感叹人生,说世上多好人,最后一句则变成了问邸店中可否有珍馐。倒也是有的,后面有人跟着写诗,夸店家的羹不输于汴京宋五嫂的鱼羹,说附近有泉,净澈甘甜,其间养出的鱼毫无杂质,做成羹更是滋味甜美,毫无脂膻之味。
不过,后面人题诗夸的食物,问询的人定然是看不见的,也不知他为何末尾要多此一问。
元娘看了后面人题诗夸的鱼羹,倒是被勾起了兴,特地让人去叫了一碗,她尝了,味道的确不错,入口清甜,鱼肉肥美不腻。但她胃口不怎么好,所以没有多吃。
魏观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正在泡脚解乏的元娘,榻上的案几摆放了个小碗,而她盯着诗文在笑,忽而,她余光瞥见案几上的鱼羹,又猛然回看诗文,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以及惊叹。
魏观脱下大氅,随手挂到木施上,接着在门边的炭盆上略烘了烘手,驱赶身上的寒气,免得将外头的寒气带到元娘身边。他站在那,身形挺拔如松竹,含笑望她,“娘子因何事惊叹?”元娘指着那诗,将缘故和诗文都念了下来,然后,在灯火下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看着围观,跳动着一点惊叹与雀跃,“我还在想这人作诗问后来人,纵然有人答了,他也见不到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