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4 / 5)

。”《三国志》中,曹操也认为司马懿不可能久居臣下:“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连曹操那个才高八斗的三儿子曹植曹子建,也对司马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故而,司马懿历经魏室四朝,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齐王曹芳,熬死了曹魏的祖孙三代帝王,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既用他,也防他,终究没有杀了他。并且,司马懿还被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父子两次临终托孤安排为辅政大臣。可是最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彻底拔除曹爽一党,把控曹魏军政大权,“三马食槽”,以至于司马氏最终取代了魏室江山。

这个时候的桓温与谢安,就如同当年的曹操与司马懿的情况一样,曹操、司马懿二人,都是汉末三国乱世中的两位枭雄,而谢安、桓温亦是东晋十六国乱世中两位不世出的天才、奇才。与曹操、司马懿一样,谢安与桓温,也一直都是在互相斗智斗勇,互相见招拆招,他们二人究竟是敌是友,二人究竟是对手,还是朋友,千载以来,谁也看不透他们。

可是,不管怎么说,在谢氏家族岌岌可危,整个家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桓温又主动伸出了橄榄枝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谢安最终决定,结束在东山二十多年的隐士生活,选择出仕,这是他从隐士向政治家,从山林迈入朝堂的转折点。

而他步入仕途的第一站,正是桓温幕府中的征西大将军司马一职。实事求是地说,谢安并没有桓温那样野心勃勃,他入仕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拯救生死一线的家族。而且,谢安终其一生,都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只是要做一位匡扶晋室江山的贤臣良相。正因如此,东晋朝廷与所有晋军将士,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淝水之战”中,上下一心,打败来势汹汹的百万前秦侵略军。

谢安即将出山入仕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轰动了整个当时的士林阶层,特别像今天娱乐圈中某某明星复出的爆炸性新闻。不过,谢安出仕,却遭到了来自士林阶层诸多名士的质疑,一时间,谢安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禁有人会问,当时入仕为官的人,多如牛毛,不止谢安一人,为什么谢安出仕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大的反应?详细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另外,谢安是什么?闻名天下的士林领袖,谢氏家族翘楚中的翘楚,在文人雅士心中,谢安简直是如同精神领袖般的存在。

可是如今,事实告诉他们,这位领袖,却违背了当初的初衷,入仕为官,无疑会在天下人面前留下沽名钓誉的面孔。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谢安出山入仕,也就代表着“人设崩塌”。《资治通鉴》中记载:

及弟万废黜,安始有仕进之志,时已年四十馀。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安乃赴召,温大喜,深礼重之。

老子说过:“不敢为天下先,誉满天下者,必毁满天下。”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也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既然谢安选择了将后半生交付于政治,那么,他必须要做一个誉满天下,亦谤满天下之人,这也是谢安作为日后名垂青史的一代贤相所必须要承受的。

谢安四十一岁出仕,是以站在天下文人士子的对立面为代价,从此,他不再是那位高卧东山的隐士,而是一个游弋徘徊于朝堂权力斗争中的政治家。为了家族的荣耀,谢安承受来自天下士子口诛笔伐的舆论压力,矛盾地作出了入仕为官的既艰难又没有选择的决定。

《晋书·谢安传》中,记载了谢安即将赴任之际发生的一个“小花絮”,应该说,这是两个人之间互相斗机锋、打嘴仗的趣事。

谢安即将启程,前往桓府赴任,当时,他从新亭出发,新亭位于今天江苏南京市西南雨花台一带,是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京师西南的交通要塞,靠近长江,位置非常重要,在东晋时期,这里,属于朝士大臣宴饮游玩之所。新亭对于谢安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当初,谢安正是从新亭出发,步入仕途,后来也正是在新亭,谢安正式与桓温决裂,力保大晋江山,智斗野心家。

由于谢安在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大了,所以,听说他要出山,许多名士与朝臣,都赶来新亭为他送行。不过,在送行的人群中,却传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谢安隐居了二十多年,始终不肯出仕,如今,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却突然出仕,这样便让他在天下士子心中高大的形象,大打折扣。因此,一些人就认为谢安沽名钓誉,名不符实,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名士。

这种对谢安的不满情绪,终于在为他送行时宣泄了出来。当时,在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高崧的中丞,略带嘲讽的语气,对谢安说:

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晋书·谢安传》)

什么意思?高崧这是话里有话在讽刺谢安,谢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