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2)——出山(2 / 5)

巢父的意思是,你装什么装,你要是不成天招摇,谁会知道你,看来,你也是一个徒有虚名之人,我的牛不该和你在一条河里喝水。于是,巢父便牵着那头牛,扬长而去。

所以,出仕对于谢安而言,等于是将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站到了全天下名士、隐士的对立面上,一定会受到来自名士阶层连珠炮般的挖苦与嘲讽,二十多年来所呈现在世人面前“士林领袖”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容不得谢安再顾及其它了,家族的荣辱存亡,系在谢安的一念之间。

不过,谢安出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先前,谢安不止一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最后被朝廷下了一个终身的禁锢令,“禁锢终身”,终身不许他做官。这个禁令,可是来自朝廷的旨意,相当于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是朝廷下令取消谢安入仕为官的资格。那么,谢安还能顺利出仕吗?

况且,谢安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年逾不惑。如果真的能够顺利出仕,也只能从基层干部做起,或许需要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才能坐到兄长们生前的位置,拥有一方州牧镇守之权。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计划没有变化快,这个时候的东晋朝政,早已不是二十多年前的情景了。

桓温自从平蜀灭成汉、两次北伐以来,立下了赫赫战功,相继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南郡公,掌控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军政大权,使得桓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

谢万被废为庶人后,东晋朝廷更是成了桓温的“一言堂”了,桓氏一族权倾朝野。故而,桓温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第一权臣的地位,大肆培植势力,笼络人才。所以,朝廷中一大部分选官、任官的权力,都掌握在桓温及桓氏一族手中。朝廷选拔官吏,与桓温筛选幕僚并无差别,况且,自古以来,朝廷重臣征辟属官,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司空见惯,历朝历代皆有此例。

谢万是于升平三年(359年)因北伐兵败而被废为庶人,也就是在这一年,谢安决定出山入仕,告别东山的隐居生活。果然,不久,一年之后,即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入仕的机会来了。

而向谢安抛出橄榄枝的“贵人”,正是时任征西大将军,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大权臣桓温。桓温主动向谢安示好,邀请谢安出任自己征西大将军幕府中的“司马”一职,相当于桓温的高级幕僚。

桓温为什么要在谢万失势仅仅一年之后,就突然征召谢安出任自己军府中的司马呢?其实,桓温这样做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他明白,谢万此次被废,与自己有一定的干系,就是桓温在背后使绊子,故意挖坑让谢万往里面跳,才导致了谢万的兵败被废。当然,谢万的悲剧人生,是由于他的性格使然而造成的,不过,与桓温背地里的暗箭伤人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因为谢万兵败被废,致使桓、谢两家的关系尤为紧张,这已经成为了朝野上下不是秘密的秘密了。所以,桓温征召谢安出任司马,此举也是为了暂时缓和两家的关系,现在还不是和谢家彻底撕破脸的时候。

桓温的第一层用意,如果说是主要针对谢家,那么,他的第二层用意,则是直接针对谢安本人。

桓温清楚,谢万被废,谢氏家族中唯一一位能够和自己相抗衡的竞争对手,也只有谢安了。以谢安的名望、才干,将来必会是朝廷重臣,会对桓氏专权形成掣肘,而且,谢安远远不像谢万那样容易对付。与其那样,倒不如将谢安招揽到自己门下,将他绑在桓氏的战车之上,既方便对其控制与监视,又能防止谢安趁机执掌方镇之权,与桓氏抗衡。

很明显,桓温此举是一箭双雕之计,以谢安的聪明才智会看不出桓温的用意吗?然而,经过深思熟虑,谢安最终还是决定出任桓温的司马。

其实,在当时,谢安不止桓温军府司马一条路可以选择,他还有许多选择空间。谢安决定出任桓温司马,也是基于两点考虑。

其一,自谢万被废后,谢氏家族在朝中开始陷入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大有衰败没落之势。若要振兴家族,其前提便是要保住谢家,只有保住了谢家,才有重振家族荣耀的希望。谢安明白,如今,桓氏一族如日中天,万万不可在此时与桓氏对着干,这样只能引火烧身。而今之计,唯有暂时消弭与桓氏的矛盾,保住家族,以图发展。

其二,无论谢安在士林阶层曾经多么风光,多么有名望,可是,归根结底,谢安终究只是一介文人。在乱世当中,想要振兴家族,在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掌握军政大权,像兄长们那样执掌方镇之权。

可是,谢安隐逸多年,既无战功,又无作战经验,如果贸然获得方镇之权,执掌军政大权,一时恐怕难以服众。而桓温军府中的司马一职,正是这样一个令谢安逐渐接触军事与接近方镇之权的“跳板”。因此,后来的“淝水之战”,为什么谢安以一介文臣就任东晋总指挥——征讨大都督,却能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大捷?这也许就是在桓温军府一段时期的蛰伏与学习的成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