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一章 完美的奇男子(1)——魅力与风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完美的奇男子(1)——魅力与风骨(7 / 10)

血有肉的正常人。人无完人,即使谢安也不例外。他的身上,有着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癖好与瑕疵,如此谢安,才是一个率性、可爱、真实的谢安。

谢安志趣高雅,无羁无绊,在四十岁没有入仕以前,一直高卧东山,隐逸山林,以教育子侄为主要责任,致力做教育家,因而培养了像“封、胡、羯、末”(谢韶、谢朗、谢玄、谢琰)那样杰出的谢家子弟。

其中,谢玄便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北府兵”的缔造者,“淝水之战”中,率领北府兵将士,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百万之众,一战成名,终成一代名将,名垂青史;也教育出了像谢道韫那样“咏絮之才”的一代才女,令无数须眉折服的林下风气......

除了教习子侄,传承家风,谢安高卧东山期间,也喜欢纵情山水,闲庭信步的名士雅志。

在高卧东山期间,谢安经常带领着谢家子侄们,畅游东山,登高望远,谈古论今,又与当时的一些著名的名士,像孙绰、许询、刘惔、王羲之、支道林等人,一起寄情山水,渔弋而出。

其实,谢安一直以来,非常向往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人生境界。即使到了晚年,位极人臣,被皇帝、奸臣所忌惮,谢安最后的归宿,也是选择回到当初高卧东山时的惬意,还有无牵无挂。

这种惬意、无牵无挂的真性情,在桓温死后,谢安独掌江左朝政之后,而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然而,谢安此举,遭到的又是世人乃至后世的抨击与诘难。

谢安登上三公宰辅之位,成为首席辅政大臣之后,依然没有忘却高卧东山时的高雅志趣。虽然,此时的他,位极人臣,不能像四十岁之前那样随心所欲,但是这并不影响,谢安对于高雅志趣的追求。

那时,谢安在京城建康以外的土山,修建起了私人住宅,修了一座“别墅”。古代的别墅,与现在的别墅,可不一样。古代的别墅,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大到皇帝驻跸的行宫、将相的官邸,小到富商、巨贾的庄园。

谢安在京城以外,建起别墅私宅,根据《晋书·谢安传》的记载:

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属意。

谢安的这座私宅,简直就是一家东晋版的“休闲度假村”。别墅内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地分布,院子里嘉木繁盛,茂林修竹,就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了。谢安在闲暇之余,经常带着子侄们,到这里游玩集会。可以说,这座私宅,便成了谢氏一族自命风流,举办文化沙龙的娱乐场所。在这里面,谢家子弟极尽奢靡浮华之能事。比如,在吃这一方面,便能可见一斑。

可以说,中国人对于美食文化,那是相当有研究。苏东坡当年因为“元祐党争”,遭到政敌打击,被贬广东惠州,对于岭南的一种水果“荔枝”,情有独钟,并且还写了一首《食荔枝》的诗。这首诗,几乎成了岭南荔枝的形象代言,可以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相媲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那么,谢家子弟在吃这一方面,到底有没有苏东坡的情趣呢?应该说,在谢安的私宅里,谢家子弟是大饱口福,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是“舌尖上的中国”?尝尽天下美食佳肴。

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这群出身名门,卓尔不群的“芝兰玉树”,具体品尝了哪些美食。然而,“肴馔亦屡费百金”一段记载,足以看出,他们吃的成本与代价,日日宴饮不断,自然不必说;而且,有时吃上一顿美食,就要花费百金,不敢说是“玉盘珍羞直万钱”,也算得上是一饭千金了!

如此奢靡,如此浮华,自然引起当时人的不理解,甚至不满。而谢安对于谢氏子弟的种种行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认为不妥的态度。同样,对于世人异样的目光,谢安自然也是不以为意。例如,《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位名叫韩伯(又唤“韩康伯”)的著名名士。有一次,他生病时,拄着手里的拐杖,路过谢家的门前,看到谢氏一族门庭若市,位高权重,而诸谢子弟一个个张扬过甚,招摇过市,车如流水马如龙,正如杜甫《丽人行》中,描写杨家姐妹的奢侈,与奸相杨国忠的权势熏天:

杨花雪落覆白草,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时的谢家,不也是炙手可热吗?与杨家兄妹不同的是,谢氏家族多的是仁人志士,少的是奸佞小人。尽管如此,韩伯素来与谢家不睦,目睹此情此景,不由长叹一声,说:“此复何异王莽时!”如今的谢家,与王莽专权之时,又有什么两样:

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隆交路,叹曰:“此复何异王莽时!”(《世说新语·方正》)

批评谢家奢靡浮华,权柄过盛,名士韩伯,只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缩影而已。后世史学界,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