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也是很多清要官位上待久了的人的通病。
不过徐鹤知道对方既然要整治自己,也不会就此罢休。
但后续套路他也想不出来头绪来。
因为科举到了院试,形式就比较正规了。
像李知节那种当场口授案首的事想都不要想,甚至大宗师和提调官在考试时都不能随意走动,只能让差役兵丁将一排排考生死死盯着。
因为他们下场,有可能记住考生写的内容,到时候阅卷时给个高低分,谁说得清?
徐鹤想到这,实在是抓破脑袋也不知道对方准备玩什么套路。
斥退了徐鹤后,杨寅秋坐在位上心里也在思索今日的准备。
其实徐鹤是想多了,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就算是主考也不能随意操作,杨寅秋此刻的心思不过是最简单的那种——看文风。
每个人的文风是不同的,有的高峻,有的娓娓,有的沉稳,有的轻佻。
他自认为对徐鹤的文风是比较了解的。
就拿上次他在徐家族学里出得那道判文题来讲。
他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徐鹤答题里的每一个字,譬如【南阳徐庶,识卧龙名隐之推;北海祢衡。见鹦鹉才高之赋。故织除欲奋乎鹰鷤,而碌碌落须分平玉石】之句。
文采斐然,用典贴切、对仗工整。
每个人的文风是不可能骤变的,所以,杨寅秋自认为以他对徐鹤的了解,两道制艺题,他一眼可以辨之。
到时候,不管徐鹤的文章做出花来,他只低低取中即可。
这样一来,府试案首必中生员的成例他也遵守了,又小小耍了个漂亮手段,让徐家知道自己的厉害。
杨寅秋想到此节不由微微一笑,自以为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