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坨寺建成已有百余年,追溯到前朝都不为过。
大祁历代皆推崇儒释,也因此举国上下大兴寺庙。苦坨寺既归属于皇家,又有数百名传奇僧人坐镇,自然成了万方朝拜之地。
“可惜,当今皇帝热衷于道家学说,年年都要满朝官员的替他写青词,其中文采最好者大肆嘉奖。听说去年有几个将军刚从边疆打完仗回来,就被薅去写青词。”
“天子力大气无穷,赛过雄马穿红裘。”
吕危一边拽着缰绳,一边一本正经地给懒云讲笑话,懒云早就习惯她这信口胡诌的本事,但还是给逗笑得歪七六八。
“也难怪,这苦坨寺近些年算是落魄了。”
她们把马系在了一棵槐树上,回头正巧看见一个小沙弥专心致志地扫着堆积的落叶,冷清的寺门大大方方地敞开着,不时被一阵风刮得发出\"咯吱\"的声音。
懒云正想问她老板以前来过这吗,好像对这里很熟悉的样子。
吕危看出了她的心思,冲她微微笑了下,但似乎不打算回答。正巧那小沙弥看见风尘仆仆赶来的二人,像模像样地合掌行礼,懒云见状赶紧学着回礼。
“这位女施主此番是上香祈福,还是礼拜诵经?”
吕危冲这小孩神秘兮兮地眨眨眼,转眼就从怀中里掏出一把拇指大小的淡黄方块,是梨膏糖。一路被捂得严严实实,融化的糖渍已经黏糊糊地糊了一手,她尽然塞给满眼放光的小沙弥,然后蹲下身悄声问:“姐姐问你个事,你最大的师父,也就是这的住持,近来在不在?”
收了贿赂的小和尚,想笑又不敢,只好皱着脸故作深沉地回答:“其实大师父早就云游回来了,只是不见人。”
“那他现在在哪?”懒云赶紧追问。
“那我就不知道了。”小沙弥撅起嘴,宛如刚才的话不是从他嘴中说出,转过身子不肯多言。
懒云有些气恼,正要回怼上几句,就给吕危捂住嘴,领着她径直迈入庙门。
这些年全国为了顺应新天子的喜好,一座座道观拔地而起,甚至于有些出家人头发都剃了,也要连夜披上道袍立志潜心修道。吕危看着眼前香火单薄的大殿,只有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坐在门槛的角落打盹,不禁感叹“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苦坨寺和大理寺的命运何其相似。
“一切皆因缘,只是与佛无缘罢了。能寻得归路问心无愧,便是善解。”
这是一个庄严沙哑的声音,紧跟着吕危的感叹而出。
吕危有些动容,转过身果然是故人,她并不回礼,只是以微笑点头致之:“弘能法师,好久不见。”
弘能,也是这苦坨寺的住持。自从新帝继位以来,一直以外出修行为由推脱不见人。想来也奇怪,哪怕道学真成了国学,皇帝也不可能效仿老祖宗一把火把僧人全烧了,哪有皇帝上赶着给自己安庸君的名号?
其中缘由,他本人不愿告知,也就不了了之。
吕危识趣,且向来对儒道释等学说不感兴趣,至多是不置一词,没有多的兴致刨根问底。
“确实是许久未见,小危。”弘能方丈已近百岁,虽说精气神依旧很足,但身体却已大不如前,他从前墩重的身子都消瘦了许多,见到吕危后迟疑了片刻,拖着步伐又凑近了些,才鞠起笑意接道,“都这么大了,比小时候,更漂亮了。”
这是一句长辈常说的赞美,可吕危已经许多年没有听到过,一时间,眼眶竟有些发胀。
“小时候你父亲年年带着家人来祈福,你嫌无趣,老是要摸我的脑袋。”回忆起过去,弘能笑得眯起眼,“吕施主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每次叩首的时候,念的都是‘天下太平’。”
说起吕危的父亲,弘能有些许怀念地叹了口气:“你说话的语气和他太像了,我一听便认出来,一见到你更是感叹,好像的一双眼睛。”
一样的澄澈,一样的热忱。
吕危记忆里父亲的容颜也已经有些模糊,她也很多年没再来过苦坨寺,更没想到弘能对旧事记得如此清晰。
过去她总认为自己冷心冷肺,此刻又觉得是自欺欺人。
若当真有那么洒脱,怎会哑口无言,将积蓄的眼泪晾干后才敢抬头?
怕只怕伤疤被解开后的血流不止。
“前些年有人花钱在庙里替你父亲立了座牌位,一直也有挺多百姓来看望的。我还想,你怕是不知道这事呢。”
她吸了吸鼻子,尽可能让自己的呼吸平整下来,略有诧异地反问道:“谁?”
“这就不知了,只是以普通人自居。不过吕施主在大理寺为官时明察秋毫、断狱无数,也体恤民生,有人祭奠也是合情理。老衲这就带你去瞧。”弘能法师说罢就要引路往大殿后的佛堂。
吕危赶忙出手制止了他的动作,终于表明自己的来意:“老方丈,我这次来不是为了看我爹。”
其实她也并不想去看那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