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归处,竹枝弄桃影,斜雨东风。冶城的夜里滴了几点雨,晨起便要撑伞而行。淅淅沥沥,彳亍在街道上,茶馆的旌旗映在眼前,王羲之抬眼望去,一身朴素衣衫的谢安立在门口。两人遥遥相望,遂点头致意。
添茶焚香,临窗听雨,杯中的清茗满了又尽,尽了又满。
“安石,朝廷已征召你数次,你总是拒绝。眼下战乱频起,政局不稳,该是你尽心尽力的时候。”近年来的朝政纷争和战事上屡败,令王羲之忧心不已,还未半百的他,竟已半头白发。
谢安饮茶叹道:“我已归隐山林,避世而行,此后我只管山月风林,不会沾染半分朝廷。”
“如今四方战乱,每个人都应当自觉为国效力,你怎能只顾着这些,而将家国弃于脑后?”
谢安笑笑,“只我一人挽大厦将倾,怕是笑话。”
王羲之怔怔地望着他,沉默许久,终是长叹一声。
2
烽火连年,久不闻战胜的消息。百姓流离失所,将士们累积太多低落,已看不到光明的远方。听闻北伐再败时,王羲之握笔的手颤抖着停下。
又听当朝宰相和大将军恒温矛盾频频,他顾不上琐事,忙叫人备马前去寻两人。只是这政局的分歧,岂是他一人能够解决的?
他写信给宰相,字里行间尽是忧国忧民。写到如今的大晋将到土崩瓦解时刻,竟无人来挽救,他捶胸顿足,泣涕如雨。
“北方战事不休,我们实有外患,如今内部再不稳,我大晋何以窥见天光?”他痛心疾首,却深感无力。
悲哉,痛哉!即便是世人眼中潇洒俊逸、豁达豪爽的他,此时此刻,脸上也不再如往日般挂着肆意的笑。
此刻大晋军破于外,资竭于内,内忧外患,危难之时。面临种种家国困境,狂放不羁如他,悲痛无力又如他。
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三月初三,上巳节。
逢兰亭修禊,王羲之与众人与会稽山阴相会。他邀士族子弟与军政之人来此,推杯换盏,颇有雅兴。
然在场之人,心中各有算盘。
士族与朝政的分歧和势力纷争已不是一朝一夕,军中与朝廷的矛盾也接连不断。皇帝乃一庸才,怕用人、用错人,导致战事屡败。
可面对万难的国家,谁又忍心它倾落?面上推杯换盏,饮酒赋诗,谈笑间,尽是忧色。
“安石,我知你性情清淡,不爱进官场。你爱放浪形骸,我自不想再逼迫你。”王羲之举杯敬谢安,一饮而尽。
他又长叹一声,“这人生短短数十载,岁月转瞬即逝。我们所珍重的东西,终会消亡。你我的生命如此,大晋亦如此。只是我还想在我有力气的时候,再挣扎一下。”
王羲之起身,摇摇晃晃,杯中的酒洒了许多。已过半百的他虚指着众人,又将酒一饮而尽。
4
醉酒过后,已是翌日傍晚。王羲之起身,头还有些许痛意。随侍将昨日兰亭集会上众人所写的诗赋呈上,此次集会,最德高望重的便是王羲之,因此大家提议让王羲之写一篇序文,再整理出一份合集。
王羲之起身,斜阳晚,霞满天。落日余晖映在小院,竹影动,人惆怅。挥毫泼墨,他提笔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忆起昨日暮春好时节,名人雅士会与兰亭,天朗气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让他好不快乐。又念起,在觥斛交错的欢声中,人们心底其实都覆了一层层阴霾,他又有写动容。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至此,他叹口气。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落笔,潇洒俊逸的序完成。他抬步走向庭院,望着点点星光,眼中闪烁着希翼。
八年后,王羲之去世。离世之时,他回想短暂的一生,浑浊的目光里似盛着写完《兰亭集序》后天上的星火。他不知大晋未来会是何种模样,大晋走多远。怀着对家国的忧心,他阖目长眠。
这年是公元361年,离东晋消亡还有五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