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本名肖其奇。
名字是爷爷给起的。
肖爷爷生于农村,家中原有五兄妹,他行二,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逢天灾人祸,战乱经年,长成人的只有他与三弟。
四十年代末,国军一路败退,大部队撤退至长江以南,有一部镇守他所在的省城。
由于士气低落,兵员多有逃离,国民政府发文各处补充新兵。行文传到小县城,县里派人下乡到各处搜罗兵丁。
远近各处,乡民四处躲藏,最后在他们那一片只抓到少量人,其中就有爷爷两兄弟。
当时,肖爷爷的双亲仅剩寡母。肖母生于诗书门第,年轻时是个大小姐,见识是有的。
她先是拉住长官,说家里要留个种。态势很决绝。长官心软放回一个,却是爷爷。
原来爷爷身材瘦小,不似老三高大威猛,长官有些嫌弃。肖母不肯,说家里没了重劳力,种不了地,都会饿死。爷爷也提出来愿意换弟弟留下。
成功换回了三弟,爷爷成了名丘八。
爷爷身材弱小却识文断字,能掐会算,颇有头脑。到达省城会合部队,居然当了名司令警卫员,被委与后勤工作。
当了年余兵,打过几次战,奇迹般毫发无损。
他见识不凡,对国内形势分析准确,认识到解放是大趋势,国军必败。加上无比思念家中老母,竟鼓动带领来着自于南方的新老兵若干人南逃。
几经磨难,离家不远,大伙儿担心再被抓回,都不敢直接回家。爷爷出主意,选了处山窝暂时躲藏。
此山窝位于几个相邻的省份交界之处,附近散落着几个村子。大伙儿有家难回,更不愿落草打家劫舍做土匪,为难乡亲,何以为生呢?众人彷徨不安。
他再出主意,先让不同地方的人互相交换着往各自家中报信,避开同乡人以防走漏消息。又带领这帮逃兵给附近山民开荒耕种,或给山民做长短工,还组织大伙儿渔猎、砍柴以维持生计。众人总算安定下来。
直躲到南方几个省相继解放的消息传来,他们大部分人才回了家。
在山窝安顿期间,肖爷爷认了两个弟弟,三人拜了把子。其中外省的义弟姓汪,同县的姓赵。
当时汪姓兄弟因家乡还未解放,年龄最小,便随爷爷住了段时日才返乡。
时间推移。解放后爷爷被乡里举荐,出仕县城。结婚、生子、育儿,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十年浩劫期间,他因为有过“国军老总”的经历,被县里革职,接受人民监督,批.斗成了日常。弄的身心俱疲,从此心灰意冷,醉情山间,时事少问。
红烧的父亲年少时正逢浩劫,过的相当凄苦。遂奋发图强,成家后,竟当上了名矿工,在当时是个铁饭碗。这对于农村来说,简直是羡煞旁人。
红烧有个哥哥,比他大上几岁。母亲在家相夫教子,一直想要个妹妹,遇上国家人口政策,父亲又是正式单位职工,只得无奈放弃。思女之念几成心病。
爷爷与父母都非常疼爱哥俩,两兄弟从小聪敏听话,成绩也不错。
社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一家子带着勇赴小康的憧憬稳步前进。
哥哥高中毕业后,果断放弃了继续大学深造,托赵爷的关系,进了县食品冷冻厂。不料被人所误,丢了工作,成了名瘾君子。
一年时间,便把家底折腾得所剩无几。又遇上国家整顿矿业,父亲所在单位宣布破产,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母亲忧虑成疾,一家子前景堪忧。
红烧小学毕业考上了三中。
哥哥高中毕业那年夏天,汪姓爷爷带着孙女到小城与两位义兄相聚。肖汪两家人来到城里呆了几个月,常宿于赵爷爷家中。肖爷带着红烧哥俩,汪爷爷的孙女正是汪琴。
肖赵两家同城而居,以往红烧的母亲时常进城送些新鲜果蔬给赵爷。见到了汪琴,异常喜爱这个小姑娘,把她当是上天带来的些许补偿,当亲生的看待。
正值赵爷给肖家长子安排了工作,肖母便在城里租了个房子,住了下来。为解望女之苦,亦方便长子工作。
赵老在抗美援朝期间,响应国家号召,成了名军人,参加过中越老山战役,复原后回小城工作。已然退休,子女都在外地。老伴走后,身边只留一个保姆,甚是孤寂。
老兄弟携家人而来,人多热闹,甚是欢喜,他心血来潮,便开始在房子后面修起园子来。
园子还没修到一半,兴致犹盛。又在园子后面买了块地,想建个更大的果园。
在修园子期间,汪琴和肖家哥俩建立了特殊的感情。
园内移植过来一株高大的桂花,虽未到开花的季节,三人异常喜欢,围着桂花爬上爬下。
他们青春年少,童心未泯,央求赵老在桂花边设了间小木屋,当做三人的特有集结地。
汪琴年方十二,已然是个美人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