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就是端午节。按当地端午习俗,端午节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和油糕。
五月底,街上就有了赶集卖芦苇叶的小摊子,端午节前最后一个集,街上多了好些个小摊子:一个干净的蛇皮袋子铺在地上,上面放着整齐的芦苇叶,一个人蹲在摊子后面守着。这些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的村子附近大多有河,长着不少芦苇叶。每年端午节前,一些脑袋灵活的人都会采了芦苇叶,清理干净,趁着端午节前赚一笔零花钱。
杨梅梅家要给大姑家和两个姑姥姥家送节礼。早几天,杨奶奶就准备好江米、红糖和红枣,江米就是糯米,细细长长的。
挑上一天,杨奶奶安排包粽子、炸油糕。江米头天晚上就要泡上,临睡前杨奶奶换了一次水,早起又换了一次。
本地不产米,家里的米就要花钱买。对杨奶奶来说,要花钱的东西都金贵,日常吃不划算,他家平日里很少吃米粥和米饭。杨梅梅少见米,这会蹲在盆边看稀奇,一双小手蠢蠢欲动。
杨奶奶就算宠着她,也不敢让她玩这个。家里一共就买了这十来斤江米,要是让孙女给败活了,她可要心疼死了。
“梅梅,去找你爷给你拿绿豆糕吃。”
绿豆糕是前天来赶集的舅爷送的,送了挺多。大家尝了一块解馋后,剩下的就被杨奶奶锁到她房间的柜子了。这个柜子也是杨梅梅的最爱之一,因为里面锁着杨奶奶的各种宝贝,比如绿豆糕和过年时的糖果。
绿豆糕是舅爷家里做的。绿豆糕材料简单,绿豆泡发搓掉皮,蒸熟之后碾成粉,加白糖和一点点玉米油一起炒匀,用木质的压模压成型,吃的时候用舌尖碾一碾就散开,满口绿豆香和淡淡的甜味。
杨梅梅这两天就喜欢围着奶奶的高低柜转悠,不过杨奶奶每天只给她吃一块,怎么撒娇都不管用,杨梅梅也只好每天等着午睡起来那一块。
“那我睡觉起来还要吃一块。”杨梅梅在吃的上面还是很精明的。
杨奶奶点头答应,杨梅梅一蹦一跳地去喊爷爷了。
太婆眯着眼睛挑红豆,嘴里不满地嘟哝:“不能这么惯孩子。”
杨奶奶笑得有点小得意小奸诈,“娘,放心吧,等下午油糕炸好了,她保准就忘了绿豆糕了。”
·
杨奶奶今年要包两种粽子,一种红枣江米的,一种红糖江米的。红枣粽子简单粗暴,就是包粽子时除了江米再放上两三颗红枣,红糖馅的稍微要麻烦点,需要用红糖加水加油炒出来。
杨奶奶买回来的红枣是干红枣,她倒了一点温水在碗里泡红枣,然后在炉子上炒起了红糖馅。
等红糖炒成糖浆时,厨房里甜丝丝的味道又吸引了杨梅梅过来,这次还带了蒋文文。两人眼巴巴地看着,杨奶奶只好用筷子尖沾了点糖浆,给两人尝尝味,然后又把她俩赶出去了,“快去看电视吧,《小龙人》要开始了。”
太婆虽然眼睛不好,包粽子却没问题。等杨奶奶准备好料,两人就围着案板开始包。他家的芦苇叶可不用去买,舅爷每年都会送了最好的过来。舅爷村子里有一条很宽的河,河边不少芦苇,所以他每年都会赶集卖芦苇叶。赶集的时候就在杨梅梅家放自行车和歇脚。
从叶子根那一边折一个椎体出来,用左手食指拇指卡着,然后用勺子往里面填江米,再放上两三颗红枣,再填江米盖住,然后绕着将芦苇叶子包严实,用提前处理好的芦苇叶子梗或者细棉线绑起来。
红糖馅的和红枣的包起来也差不多,就只将放红枣一步换成块状的红糖馅就行。不过红枣馅的不怕红枣露在江米外,红糖馅的可不能漏出来,一定要包在中心的位置。
粽子包起来是很快的,包好放锅里蒸或者煮都可以。
等粽子煮上了,杨奶奶就收拾好东西,然后拿了白糖和面粉出来,这就开始做油糕了。
做油糕要用烫面,这样油糕吃起来才会又软又弹。开水锅中加白糖至融化离火,往开水中倒入面粉,一边放一边搅拌,搅成没有干粉的面团后,在案板上揉光滑。
揉好的面团要醒面。杨奶奶把它放在盆里盖上,开始准备一家人的午饭,六月时能吃的菜种类已经很丰富了,家里餐桌上的菜就多了些花样。
早上煮的粽子正好赶上午饭时出锅,杨奶奶就拆了两个放在盘子里,撒上白糖,让大家夹着吃。
午饭后,她又开始包油糕、炸油糕了。
面团压成片,手掌成碗状拘着面片,然后往中间的小窝窝里填上一勺白糖和面粉混合的馅料,包起来揉圆再压扁,下油锅炸成金黄色。
白糖馅受热会融化,因为加了面粉稍微有点粘稠,吃起来也没有纯粹的白糖那样甜,这甜度加上面皮里那点甜,就刚刚好。
端午那天逢小镇赶集日,杨爸爸杨妈妈这天比较忙,杨奶奶就让他前一天给两个姑姑送粽子和油糕。至于杨大姑家的节礼,因为就在同村,杨爷爷下午串门子时就顺便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