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劳大人。”
江秀才将袖子褪下,将手摆上去,按理李秀荣该避出去,不过如今她扮着操心弟弟的好姐姐,只能留下。
她将药方展平,放在桌上,又去里间取来笔墨,再退到江秀才后方,既不失礼,又显关怀之意。粟骞抬手研墨,将笔预备好。
良医正收回手,拿起方子细看,左手五指捻来捻去,稍后拍着腿说:“这方子是哪位同门开的?”
“邻里董大夫。”
“如今在何处,方不方便拜访?”
粟骞笑道:“就在这院里,只是前些日子出门访亲去了,改日我替大人邀约。”
“好,这方子极好,增一分有多,减一分又少,极好。不过,令弟亏损告急,不可劳作,饮食宜清淡、温补。我那有自配的稳固丹药,一会叫人送来,早晚各一丸,常吃鲜果蛋肉,相辅相成,必能神龙马壮。”
“多谢大人。”
江秀才夜不能寐,气色极差,坐不了多久。粟骞告罪,请良医正移步新添的书房赏花看画——前些日子,世子妃打发人传了消息,将董粟两家之间的那空房腾出来,也划到了粟家。
赏个宅子是小事,不过,王爷没说要赏,做儿媳的不好逾越,只能再划一间。原说这是给世孙的卧房,褚懂怕鬼,死活不肯住,于是改做书房,孩子们读书剪纸涂画,有了专门的去处。
他们一走开,三婆架起儿子回家,因那位大人还没走,感激的话不便明说,只含着泪点头。江秀才几次拱手行礼致谢,李秀荣只笑不语,抱着一筲箕的果子跟在后面。
到了自家,三婆忙不迭要推拒:“好孩子,上回那果子还没吃完呢,哪里好再要这些。你们家孩子多,留给他们吧。”
李秀荣躲开她的手,将筲箕放在老柜上,劝道:“三婆,方才大夫怎么说的,你也听见了。你家事多,走不开,我家孩子多,所以常去买,缺什么,打发松秋跑腿就行了。这些不算什么,不过一点子枣呀梨的,不值几个钱。你别俭省,不单秀才要吃,锦文是孩子,也要吃起来。三婆,你别这样,都是邻里,前儿我家那几个在你这蹭饼子吃,我可没跟你客气。你是长辈,按理该称一声您,你说不必,我就听了。你看,你我随便些,彼此自在。再说了,我还想请你帮忙呢,你要不收,我倒不好意思说事了。”
“你说你说。那书……就那一册,别的都在那柜子里,我不识字,康儿说都是寻常的,要不,我拿来给你看看? ”
“不必,我家那口子,就是个孩儿性子,一时好一时忘的。我们是老街坊,三婆是知道的,我这手,不够巧,娃儿们闹腾,费鞋头,难买鞋。我想请三婆帮我给鞋头再蒙一层铁布,好过三天两头挤出个脚趾来。”
三婆惊呼:“还有铁布一说?粟娘子见过吗,是什么样的?”
李秀荣笑道:“就是店家自夸自卖,说这布比铁还结实,百年不破,买回来试试,果然厚实耐磨。他只那么一说,我又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个来历,只好跟着叫。甭管是怎样制成的,终究是布,哪能跟铁较高下?”
“也是,这布贵不贵?”
“贵,不如棉布熟软,只扯了三四尺,拿来强鞋头。”
“好,你只管送来,我替你做。”
“不着急穿,得闲了扎两针就成。”
三婆神色放松,笑道:“你知道的,我们的根在北边,在这一没亲,二没友,每日就在这院里转。锦文跟着他叔叔窝在房里,不用我管。家里就这么些活,多的是闲工夫。”
“那好,那就辛苦你了,这会子家里有客,不方便,夜里我再送来。”
“好!我送送你。”
“快别,一会就露馅了,三婆,借你家这筛子用用。”
“好,用多久都行。”
李秀荣走了,三婆惦记着儿子的身体,想洗几个枣送进去。她将果子分类收起,拿到一半,才发现下边藏着一个纸包,拆开来,里边全是碎银,还有一张字。
三婆抹了眼泪,拿进去,要儿子念给她听。
“那年娘没了,爹病重,我吃的是百家饭,三婆家的洋芋饼最香。我一直记在心里,如今有幸能回报一二,这是我的福气。”
唉,这一饭之恩,这些年早回报了千倍万倍。三婆将这字拿回来,仔仔细细收好,回头看着儿子孙子,笑道:“一家子都是好人,咱们也要记人家的恩。锦文,记住了吗?”
“嗯!”
江秀才含泪道:“娘,是我鲁莽不听劝,拖累了您。”
“说的什么傻话,谁都有错眼失手的时候,你也不想的。如今什么都不要想,好生养着。将来娶亲生子,锦文无父无母,等我去了,全靠你这个叔叔照看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