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179章 第八十六 扬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9章 第八十六 扬帆(2 / 3)

竭,要是不加以筛检,只会使地方动荡。

随着刘裕最早征战,如檀抵、朱林那一批将领,都在镇守重镇,坚守后方。

刘裕派予王镇恶等人的先锋诸军,已然占据近半数精锐,再支调过去,那青、徐各州该如何抵挡魏军?

赫连勃勃隔岸观火,拓跋嗣亦然,

刘义符有意提防前者,刘裕则是注重后者。

夏国只能算一方诸候,比起雄踞整个北方的魏国,便算不得什么。

赫连勃勃或许可以割据关中,但拓跋嗣却有逐鹿中原的实力。

当下关中唾手可得,刘裕断然不会因小失大。

“主公要我取之于民,可陕中粮食早已为姚懿所征集,散于镇人,檀将军北渡征粮,收效甚微,我此番回去,求不得援,恐怕不出几日,军中便要发生哗变。

世子入洛时,曾命我等不得冒犯百姓,况且百姓无粮,主公令我征募我如何征,难道要食肉不成?!”

文士见谢晦不作答,举起前例来:“世人将主公比作曹操,谢主簿忠于主公,议论时褒贬不一,如今军中无粮,纵使不是主公亲自下令,可王将军所为,与主公所为,在百姓眼中有何不同?”

“与我东拉西扯,可够了?”

“谢主簿要是能代主公之意,允王将军杀人吃肉,我即刻离去。”

谢晦看着眼前义正言辞的中年文士,问道:“可否相告姓名?”

“王康。”

“你是王将军何人?”

“在公言公,在私言私,王将军是我兄长。”

得知眼前的较真文士乃是王镇恶之弟,谢晦也有些分不清他的意会。

“主公所言之民,非你所思所想之‘民”,我虽从未及陕中,可也知晓那里有不少豪强,农户无粮,何不征取佃户?”

听此,王康神情错。

“我若未曾记错,弘农依有杨氏后人,加之馀他族,征募得来的粮草,足矣支撑一段时日,刘公在建康忙碌,主公已几番传信,粮草不日便至。”

谢晦见王康正在权衡利弊,随又道:“王将军功高,他要是不愿亲自征粮,也可派其他将军去,敦轻敦重,你与他自行斟酌。”

语毕,谢晦拱手行了一礼,随后离去,留得王康在原地独自。

王康实在想不到,同为士族出身的谢晦,说起此事时竟坦然自若。

但刚刚逃难归附而来的王康,殊不知谢晦对于向士族动刀之事已信手拈来。

去岁正月时,便是他起的头,让庙堂以平价收取各家馀粮。

现今陕中粮草不济,也不知是荆、扬等地有人作乱,以至辐重延期不至。

发兵以前,有多少馀粮,够多少人吃多久,这都是精打细算过的,这才半年不到,怎可能会不济?

路途遥远,损耗的多是不争之实,但能让前军流落到这般地步,以至于王镇恶几番遣使求援,

实在匪夷所思。

前军的粮草,并不都是由彭城转运至司隶,大部分都是从荆州拨调,至寿阳经新蔡各郡,至司隶后运往陕中。

而镇守荆州者,乃是刘裕之弟刘道怜。

寿阳、新蔡的官员是刘裕与谢晦等人亲自调任,而司隶又是由颜延之坐镇。

刘道怜往前征战建有武功,卢循叛乱后,便退居二线,镇守后方。

比起王镇恶贪财,刘道怜有过之而无不及,前者至少会将多数分赏于将士,后者则是尽皆收入内库。

刘裕身处建康时,他还多有收敛,可其北上后纵使是刘道怜贪墨,此时也不是算帐的时候。

就算要治刘道怜的罪,萧氏健在,谁敢动?

更何况,安知不是旁人故意作票?

除去种种,便是刘穆之心力憔瘁,安排有失。

想到此处,谢晦不再深究。

等到他重新回到刘裕身旁,便见其与一名留有灰白鬓发中年人笑谈。

“主公,向公。”

待到二人谈话的间隙,谢晦作揖示意。

“他可意会了?”刘裕目不转睛问道。

“王康乃王将军之弟,仆以为,他们兄弟几人怕是不愿得罪士人。”

王镇恶在关中得民望,许多百姓都不认得刘裕,只认得他这位武侯贤孙。

刘义符入洛立威,立规矩,刘裕并不反对,但王镇恶一不劫财、二与百姓秋毫无犯、三不愿得罪那些与他祖辈有所建交的世家,已然犯了忌讳。

加之刘义符与薛氏建交,不愿南归,这个恶人,自然得由王镇恶来做。

似毛德祖、檀道济等人,就没有这个担忧。

前者虽是老秦人,但家族威望在秦国无足轻重,檀、沉二人皆是南方人,便更不用说。

刘裕也不是为了刻意打压王镇恶,而是当下境况,实在迫不得已。

不论是晋,还是各国,本质上还是由多数士族说了算。

那些自耕农定然是无粮,而情况也没恶劣到不杀人取肉就要崩盘的局面,哪怕王镇恶自请,刘裕也绝无可能答应。

他是刘氏后人,大汉的刘,刘渊一介匈奴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