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青娘的商业智慧> 第11章 配方标准化初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配方标准化初稿(1 / 2)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染布庄的西厢房里,案上铺满了厚厚的纸张——有黄芩、蔷薇果的染色实验记录,有不同批次染布的色牢度测试数据,还有原料用量、工艺步骤的详细笔记。青娘、沈行舟与温景然三人围坐案前,手里都拿着毛笔,正在逐字逐句地梳理“配方标准化初稿”的内容。

“之前咱们的染色全靠经验,王伯染‘琥珀黄’用三钱黄芩,阿翠染可能就用四钱,颜色深浅不一,客户收到布后总说‘这次的颜色比上次浅’。”青娘指着纸上“黄芩用量差异”的记录,“配方标准化就是要把‘经验’变成‘标准’,让不管是谁染布,只要按标准来,颜色、耐洗性都能一致。”

温景然拿起一本实验记录本,里面详细记着不同原料的最佳用量:“经过这么多次实验,咱们已经确定了核心配方的标准用量——染‘琥珀黄’,三年生黄芩根五钱、柘木皮八钱、皂角刺三钱,水温八十度,熬煮两时辰,浸泡三时辰;染‘豆蔻粉’,蔷薇果果肉半斤、柘木皮五钱、皂角刺二钱,水温七十度,熬煮一时辰,浸泡两时辰。这些数据都要写进初稿里,精确到钱、时辰、度数。”

沈行舟则补充道:“还要加上原料标准,比如黄芩必须是西山三年生、无虫害的,蔷薇果要选橙红饱满、捏之硬实的,不然就算按用量染,效果也会差。”他从布包里取出几块不同品质的黄芩根,“像这种带黑斑的、根须纤细的,都要列为‘不合格原料’,禁止使用。”

三人分工协作,将配方标准化初稿分为“原料标准”“核心配方标准”“工艺操作标准”“质量检验标准”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力求精准、可执行:

一、原料标准:从源头把控品质

在“原料标准”部分,详细规定了每种原料的产地、年限、品质要求,甚至还有鉴别方法:

- 黄芩:产地限定为西山,年限需三年以上,根须粗壮、断面黄白、味苦回甘,鉴别方法为“嚼之微苦后回甘,断面无黑斑”;

- 蔷薇果:产地为江南城郊,采摘时间限定为秋末(十月至十一月),果实需橙红饱满、直径不小于一寸,鉴别方法为“捏之硬实,无软塌、无虫蛀”;

- 柘木皮:产地为江南丘陵,需选用十年生以上柘树的内皮,厚度不小于一分,鉴别方法为“泡水后呈淡黄色,无异味”。

“之前有次染布,因为用了两年生的黄芩,颜色比标准浅了一级,还得重新染,浪费了时间和原料。”温景然在“黄芩年限标准”旁画了着重号,“把原料标准写清楚,就能从源头避免这种问题。”

二、核心配方标准:精准到每一步

“核心配方标准”是初稿的核心,详细列出了“琥珀黄”“豆蔻粉”“柑橘黄”“丁香紫”四种主力颜色的配方,包括原料用量、水温、熬煮时间、浸泡时间,甚至还有搅拌频率:

- 琥珀黄:黄芩根五钱、柘木皮八钱、皂角刺三钱,加水三升,水温八十度,大火熬煮两时辰(每半个时辰搅拌一次),转小火浸泡棉布三时辰(期间翻动棉布五次);

- 豆蔻粉:蔷薇果果肉半斤、柘木皮五钱、皂角刺二钱,加水四升,水温七十度,中火熬煮一时辰(每一刻钟搅拌一次),转温火浸泡棉布两时辰(期间翻动棉布三次)。

“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比如‘搅拌频率’,之前有伙计熬煮时忘了搅拌,导致染料受热不均,染布出现色斑。”青娘在“搅拌频率”旁加了注释,“必须严格按标准搅拌,确保染料均匀。”

三、工艺操作标准:规范每一个动作

“工艺操作标准”则细化到染色的每一个动作,从备料到晾晒,都有明确规范:

- 备料:原料需提前一天晾晒(避免受潮),研磨时需过细筛(确保无颗粒);

- 熬煮:用陶锅熬煮,禁止用铁锅(铁锅会与染料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 晾晒:染好的棉布需在通风、避光处晾干(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褪色),晾干后需静置一日(让色素稳定)。

“之前有伙计用铁锅熬煮蔷薇果,染出的粉色变成了淡红色,客户直接退了货。”沈行舟想起那次失误,仍有些惋惜,“把‘禁止用铁锅’写进标准,就能避免这种低级错误。”

四、质量检验标准:确保每一匹布达标

“质量检验标准”部分,明确了染布后的检验项目和合格标准:

- 颜色检验:与标准色卡对比,色级需达到八级以上(核心颜色需达到九级);

- 耐洗性检验:用皂角水常温洗涤一次,晾干后与标准色卡对比,色级下降不得超过一级;

- 布面检验:无色斑、无跳线、无异味,布面柔软(用手触摸无粗糙感)。

“每一匹布染好后,都要经过这三项检验,合格后才能盖章出厂,不合格的必须重新染。”起一枚刻有“青娘染布·合格”的印章,“这枚印章就是‘品质通行证’,没有印章的布,绝不允许出厂。”

初稿整理完成时,已是深夜。青娘将厚厚的初稿装订成册,封面上写着“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