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江南还透着寒意,染布庄的账房内却暖意融融。青娘看着桌上的账本,眉头却微微蹙起——新配方的染布虽受欢迎,但黄芩、蔷薇果的采购成本比传统原料高了一成,再加上芦苇根处理废水、皂角刺替代明矾的额外支出,这个月的利润比预期少了两成。“要是成本降不下来,就算订单再多,咱们的利润也上不去,还没法应对福顺染坊的价格战。”她将账本推到沈行舟面前,“你常年跑商路,有没有办法在原料采购上省些成本?”
沈行舟拿起账本,手指划过“黄芩采购价”一栏,若有所思:“西山的黄芩虽然优质,但咱们现在是零散采购,价格没优势。要是能跟药农签订‘包年采购协议’,承诺全年的采购量,让他们按低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供货,应该能省不少钱。另外,蔷薇果在江南遍地都是,咱们可以组织村民采摘,按斤收购,比从布商手里买便宜三成还多。”
温景然这时从西厢房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染好的“琥珀黄”棉布,布面色泽均匀,与之前的染布几乎没有差异。“我刚用‘黄芩根渣’做了染色实验,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他兴奋地说,“之前熬煮黄芩后,根渣都当废料扔了,现在发现根渣里还残留着不少色素,再熬煮一次,还能染出合格的棉布,虽然颜色比新根浅一点,但适合做里衣或孩童衣裳,一点都不浪费。”
青娘和沈行舟都眼前一亮,接过棉布仔细查看。“这颜色确实适合做里衣,要是能推广开来,黄芩的利用率能提高一倍,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青娘立刻让伙计去库房把之前扔掉的黄芩根渣找回来,“咱们现在就测试根渣的染色效果,看看能不能形成一套‘新根染面布,根渣染里布’的方案。”
接下来的几日,三人围绕“低成本高效”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从原料利用、工艺优化到供应链整合,一步步压缩成本,同时保证品质不打折扣:
一、原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提升利用率
温景然牵头制定了“原料全利用”方案:
- 黄芩根渣再利用:将熬煮过的黄芩根渣晒干,粉碎后重新熬煮,染出的淡琥珀黄适合做里衣、枕套等非外穿衣物,利用率从五成提升到九成;
- 蔷薇果壳再利用:之前只取果肉和果核染色,现在将果壳晒干后与艾草混合,熬煮成淡绿色染汁,适合做农户的田间劳作服,成本比单独用艾草低四成;
- 废水二次利用:用芦苇根净化后的废水,虽然不能再染布,但可以用来浸泡棉布,去除布面杂质,减少清水用量,每月能省两担水。
“以前总觉得废料没用,现在才发现,只要用心琢磨,废料也能变成宝。”温景然拿着用黄芩根渣染的里衣棉布,对伙计们说,“按这个方案,咱们每月的原料成本能降一成五,而且还能开发出‘淡色系列’染布,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二、工艺优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沈行舟则从工艺流程入手,优化染色效率:
- 染缸并联使用:之前每次只染一批布,现在将三个染缸并联,同时染不同颜色的布,还能共享同一锅热水,染色时间从一天缩短到半天,燃料成本降两成;
- 标准化操作步骤:将染色流程拆解为“备料-熬汁-浸泡-晾晒-质检”五个步骤,每个步骤设定时间标准,比如“黄芩熬煮一个时辰”“棉布浸泡两个时辰”,避免伙计因操作不当浪费时间和原料;
- 批量订单集中处理:将江南织造局、苏州丝绸商等大客户的订单集中在每月初一、十五处理,减少频繁换染缸的时间,效率提升三成。
“以前染一批布要一天,现在半天就能染三批,不仅省了燃料,还能更快交货,客户也更满意。”沈行舟拿着优化后的工艺流程图,“按这个效率,咱们每月能多染两百匹布,相当于多赚了两百匹布的利润。”
三、供应链整合:直采直供,压缩中间环节
青年则聚焦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
- 原料直采:与西山药农签订“包年采购协议”,黄芩按低于市场价一成采购;组织江南村民成立“蔷薇果采摘队”,按每斤五文钱收购,比从布商手里买便宜三成;
- 设备自制:之前染缸都是从铁匠铺买,每口要五两银子,现在请铁匠上门,用染坊的废铁自制染缸,每口成本降到二两银子,每月能省十两银子;
- 运输共享:与周边的布庄、绣坊达成“运输共享”协议,一起租用马车运输原料和染布,运输成本平摊,每月能省三两银子。
“以前原料要经过布商、药商等三四个中间环节,每过一个环节,价格就涨一成。现在直采直供,中间环节没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青娘看着新的供应链清单,“按这个清单,咱们每月的供应链成本能降两成,而且原料供应更稳定,不用担心断货。”
半个月后,“低成本高效方案”全面落地,染坊的成本明显下降,利润提升了一成,同时还开发出了“淡色系列”“劳作服系列”等新产品,订单量比之前多了三成。江南织造局的李管事来考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