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244 章 找到切入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44 章 找到切入点(2 / 3)

,并暗示了记录者当时的恐惧(“手抖”)。

下午,公安局长张立军不请自来,警服笔挺,汇报完日常工作后,话锋一转,踱到窗边,看着楼下笑道:“李书记,现在这网络世界真是无孔不入。

我们网安支队最近监测到,有些境外不明势力,像苍蝇一样盯着咱们市的一些重要网络节点,攻击尝试就没断过。

不过您放心,”他转过身,脸上带笑,眼神却锐利,“咱们的防火墙固若金汤,重点区域更是层层设防,24小时动态监控,别说苍蝇,就算是个蚊子飞过,也能留下痕迹。

但还是得提醒领导,个人上网也要多加小心,非必要的网站尽量别碰,安全第一。”

这番话几乎是**裸的警告,告知李毅飞网络空间已被严密监控,不要想从网上找到啥东西。

李毅飞心里却冷笑一声,你怕还不知道什么叫神不知鬼不觉吧!

但李毅飞面色却很是平静,点头道:“张局长提醒得是,网络安全是大事,你们辛苦了。”

送走张立军,李毅飞清楚,常规调查渠道已被彻底封死。

他必须动用非常手段,而且要确保绝对隐秘,不能留下任何数字脚印。

深夜,住处。李毅飞拉严窗帘,取出那台特制笔记本电脑。

他并未直接开机,而是先进行物理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才接通电源。

开机过程并非通常的WdOWS界面,而是一个简洁的命令行窗口。

他快速输入几行代码,电脑首先接入的是一个经过伪装的无线路由器,该路由器劫持的是隔壁楼一个信号微弱但未被监控的公共W-F信号(他提前侦测过)。

接着,他启动了自己编写的多层跳板程序。

程序自动通过加密通道,连接至多个位于不同国家、利用区块链技术动态分配、难以追踪的代理节点。

这些节点并非商业VP,而是渗透某些不设防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摄像头、路由器)构成的“僵尸网络”的一部分,流量混杂在大量正常数据中,极难被分离和识别。

最后,所有流量被汇聚到一个私有的、协议被伪装成普通视频流媒体的加密隧道中。

完成这一系列复杂操作后,他才真正开始网络侦查。

他的目标并非直接搜索“LS20160315”或“翠湖苑”,那太愚蠢。

他首先瞄准的是阴铁市国土资源局内部一个用于存放临时日志和缓存文件的次级服务器,该服务器安全等级较低,但有时会意外保留一些被主系统删除数据的碎片化备份。

他使用定制的扫描工具,以极低的速率和随机的时间间隔,扫描这些海量且杂乱的文件。

工具会自动识别包含特定时间戳(20160315前后)、特定关键词(如“隆盛”的拼音首字母变形、地图坐标格式字符)或异常操作记录(如深夜访问、高权限删除指令)的文件碎片。

数小时后,程序提示发现异常:一段本应被覆盖的磁盘扇区中,残留着一条来自2016年3月16日凌晨的日志痕迹,显示一个D关联到“隆盛矿业”安防部门的终端。

曾向市里某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的服务器上传过一个加密数据包,数据包标签字段含有“7#”字样,上传动作完成后不到十分钟,该记录连同数据包本身被一个更高权限的账户强制彻底删除。

这条残缺的信息极具价值:它证实了在关键时间点,隆盛矿业向市里特定部门传递过可能与“7栋”相关的信息,并被迅速掩盖。

紧接着,李毅飞将目标转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但方式更为隐蔽。

他编写了智能爬虫,模拟成千上万不同地域、不同网络环境的普通网民行为,分散地、低频地访问诸如“阴铁贴吧”、“本地论坛&bp;”甚至一些卡车司机使用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线上日志等边缘信息源。

爬虫并非直接搜索关键词,而是通过语义分析和关联模型,寻找描述“2016年3月15日夜间”、“翠湖苑附近”、“异常车辆(如救护车、警车)”、“矿区相关”等内容的零散信息。

这个过程耗时漫长,如同大海捞针。

终于,在天快亮时,爬虫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需要特定权限才能访问的本地卡车司机交流版块的历史存档中,抓取到了一条极短的帖子,发布于2016年3月16日凌晨,D正是“跑长途的老王”:

“昨夜(15号)后半夜,路过翠湖苑那边,看到有救护车和没挂牌的黑色轿车进出,动静不大,但感觉不对劲。

从矿区方向过来的路好像临时清扫过,有洒水车痕迹。”

这条帖子下面没有任何回复,很快就被版主删除,但爬虫从缓存中捕获了它。

这与李毅飞之前的推断高度吻合:夜间、矿区方向、翠湖苑、救护车、无牌车辆、路面被匆忙清理的痕迹。

综合所有信息碎片:特定日期深夜、隆盛矿业向市里传递加密信息后被迅速删除、民间关于翠湖苑异常动静和路面清理的目击、杨志刚关于“高处坠落”和“记录者手抖”的暗示。

李毅飞几乎可以拼凑出事件轮廓:2016年3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