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的有些动摇,同意的继续保持意见。不过也有提出质疑的:“若是人人都能参与武举,设置武举规则的人岂不是也能上场?制定规则的人来参与武举,那评判标准不是乱套了?”武举虽然不如科举,但不也是要求公平二字吗?制定规则的人熟悉武举规则,知道漏洞在哪里,显然占了优势,这可就不公平了。郑清容早就有了解决方案:“那就由百姓们评判,届时在武举场周设立观看台,这么多人看着,谁输谁赢百姓自有评说。”虽然让百姓来看来评判是有些不像话,但这么一说也有道理,规则可能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是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总堵不了悠悠众口吧,那要是闹起来,少不得一个舞弊之罪落到头上。
之后官员们再追问,郑清容也都一一给了解决方案,让人挑不出错,反对的人也没有理由再反对了。
见议论得差不多了,姜立像往常一样又点了几位大臣询问意见,得到的无疑都是支持,便拍板允了郑清容的提议。
其实问人不过是做做样子,他没道理不同意。荀科都出面了,到了武举的时候,背后那些人肯定要搞事的。他等着看就好了,最好早点儿把这东瞿江山祸祸完。事情议定,郑清容把消息带回了兵部。
负责武举的兵部司员外郎武宪钊是从六品,只能参加常朝,今日不是十五,他没机会去上朝议政,只能在兵部司等消息。这越等越是抓耳挠腮,巴不得早朝赶紧下,要不是这么做不太好,他都想直接守在宫门口等郑清容。
当然,郑清容也没让他失望,把武举的事悉数告诉他了,让他照做。武宪钊听完顿时眼睛都亮了。
不得不说,还是郑尚书厉害啊,这样的提议都能成功。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只要是这位郑尚书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从她检举刑部司开始不就这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