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45章
隔天就是七夕,顾闲带着新做的豌豆糕前去犒劳勤恳修书的申时行等人。昨儿瞧见道旁的黄槐开花了,他还捣鼓了个带槐花图案用来印糕点,申时行几人一看就乐了:“别人过乞巧节,你却弄个'槐花黄,什么意思?”古时有个说法是“槐花黄,举子忙,那会儿的科举还没有糊名誉录的说法,每到临近秋闱的日子举子们便要拿着自己的诗文集到处投献。可见自古读书人就不能光读书,还得会攀关系和经营自己的名声与人脉!顾闲一脸无辜:“能有什么意思。这里也没有举子啊!”众人俱是一笑,都拿了块豌豆糕去尝鲜。
顾闲还和同样被安排来修《实录》的张四维闲聊起来:“听说你们家乡那边有大大的盐湖,是真的吗?你们那边的盐是不是比普通的盐更好吃一点?”张四维出身山西蒲州,家中确实傍着盐湖,早些年朝廷实行开中法,他们家也算是边为国出力边赚了不少家底。
可惜弘治年间有南人当户部尚书,把开中法给弄废了,他们便也不再在边关搞商屯了。
开中法废弛的结果,,他们这些北边的人看得最清楚,不就是军饷供应不上,边军愈发没用吗?
听他舅舅王崇古说如今朝廷倒是又想着恢复旧制,可惜一切都太晚了。边境田地都已经荒废了那么多年,蒙古人又整天南下抢掠,谁还愿意废那个劲?反正他们家是不会再费那个心力去开垦商屯。张四维在写给张居正那份时务边防策上倒是有提到恢复开中法,不过朝中喊了那么多年也没办成,他也就是旧话重提而已。政令的实施哪有你说往东就往东、说往西就往西这么简单?当大家已经习惯了更方便、更快捷的赚钱方式,肯定会阻挠你恢复旧制。听顾闲问起盐湖之事,张四维道:“是的,我们家乡离盐湖颇近,平日里吃的都是盐湖产的盐。”
顾闲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在京师也吃的湖盐吗?可以给我卖点吗?我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张四维道:“我都白吃你的糕点了,哪还谈什么买不买,我明儿给你带一些。只是家中最近还没送来,剩下的也不多了,你若想要以后我让他们多带一些过来。”
顾闲高兴地说道:“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听说湖盐味道要更纯一些,不管做菜还是腌肉都很好用。你若是能给我多带些,我今年晒的腊肉匀你两块!”申时行听了顾闲这话,难得地来了点较劲心理:“我倒觉得海盐也不差,不如我让家里给你捎点好的海盐,到时候看看哪种晒出来更好吃。”申家那也是极其有钱的,申时行觉得不能叫山西的盐独领风骚。顾闲顿时来了兴趣:“那敢情好,到时候我晒好了也匀你两块,再邀大家都尝尝哪种更好吃。”
这可不是普通的腊肉比拼,而是南盐和北盐的对决!其他人倒也想分腊肉,只是张四维和申时行已经占了先,他们却是没机会掺一脚了,只能约定到时候大家一起当裁判,好好尝尝顾闲晒出来的腊肉。顾闲白得了申时行和张四维送的盐,只觉赚大了,傍晚遛弯去寻王世贞交功课时还准备跟王世贞说起此事。
不想才刚到客院外,就听王世贞在里头训人:“你自己偷偷跑来,有没有想过你母亲她们会多担心!”
顾闲悄悄从院门外探个头进去,只见一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少年郎正站在王世贞面前挨训。
王世贞本就长得好,这少年郎又更胜一筹,眉清目秀的,叫人一见便心生好感。
顾闲最近泡在翰林院,见到的都是姿仪出众之人,暗自一比较,竟觉眼前的少年没差到哪里去。
听王世贞这话,对方是私自跑来京师的?
顾闲这段时间都没交到什么同龄朋友,顿时起了结交之心,便迈步进去喊了一声"老师",算是替少年解个围。
王世贞听到顾闲的叫唤后住了嘴,脑仁隐隐作痛。那少年闻言朝顾闲望来,也不由多看了两眼,接着便有模有样地朝顾闲见礼:“你便是爹在信里提到过的师兄吗?”顾闲一听,居然有人喊自己师兄,立刻就得意起来,生出一股必须要替师弟哄好王世贞的责任感来。
他兴高采烈地“哎"了一声,屁颠屁颠跑到王世贞身边说:“师弟肯定也是牵挂您,才特意来京师找您的,您别生师弟气了!生气对身体不好!”王世贞看看顾闲,又看看那少年,头更疼了。偏这孩子是随族亲赴京的,人家一时半会不会回太仓去,真是愁人!
有顾闲这么个糟心学生在,王世贞哪里好再教训少年,只得先把话都咽了回去。
见王世贞不准备骂人了,顾闲又自来熟地和他新认得的师弟交流起来,双方很快互换姓名。
少年说自己叫王士琪,字宜玉,让顾闲唤自己宜玉就好。顾闲听人提起过王世贞有个儿子是叫王士骐的,听后不觉有异,欢喜地道:“我还是觉得喊师弟好,师弟亲近。”绝对不是他当师兄的瘾头上来了。
师兄钦!
他从来没给人当过师兄!
以前他跟着师父学了那么多年厨,期间许多人想来拜师他师父都不收,说是有他一个就够(烦人)了。
顾闲听了虽然很感动师父这么喜欢他,却还是颇为遗憾不能给人当师兄!王宜玉笑眯眯地说:“那就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