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亩产高(3 / 3)

未干,记录着今年从钱家钟家抄没的那万余亩土地上收获的产量。“三百四十斤!亩产三百四十斤啊,县主!”常县令终于停下动作,抬起头,红光满面,“万余亩地,总产三百余万斤!算上县主您分给佃户的自留地和今年免粮税的恩典,县衙粮仓前所未有地充实,百姓家中的米缸,也从未如此满过!这是真正的温饱有望了!”

他越说越兴奋,站起身,在堂内踱了两步,“县主开创的“早稻+晚稻’一年两熟之法,实乃泽被万世之良策,这才是真正解决百姓饥懂的根本大道啊!”

说着,望向坐在主位上的沈嘉岁,眼神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沈嘉岁一身素净的靛蓝棉袍,端坐着,手里捧着一杯热茶。袅袅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却化不开那眼底深处的凝重。

三百四十斤?放在这个时代,放在刚刚经历过战乱和饥荒的颍州,确实堪称丰年。可她脑海中翻腾的,是另一个时空里更加触目惊心的数字。

那是建立在良种、化肥、农药、水利和科学管理基础上的高产,是动辄千斤的亩产。即便如此,在那个时空的历史上,也曾有过饿浮遍野的惨剧。

这点收成,算什么?

一场持续月余的大旱,就能让这看似饱满的谷粒在田里干瘪成空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范围虫灾,就能让这金黄的希望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这点产量,在真正的天灾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杂交水稻……

这个念头再次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

如果能培育出抗逆性强、产量更高的良种……

她下意识地捻了捻指尖,仿但随即,一抹自嘲的苦笑在她唇边一闪而逝。

她只是一个半吊子的穿越者,对农业育种所知仅限于科普读物上那点皮毛知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