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世民绝不会置喙此事,反而会趁着赢政远离咸阳城的机会安插人手,而后估算着赢政驾崩的时间抢先占据咸阳城。
但现在,他变了。
又或者说,他从未变过,他始终是重情重义的他,变得唯有父皇而已。
赢政目露不解:“扶苏何出此言?”
扶苏很清楚赢政为何会开启此次东巡,但他却不能诉之于口。
赢政本就讳言死事,一旦扶苏明言赢政此次东巡可能会遭逢不忍言之事,很可能会致使赢政大怒。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扶苏已是太子!
从扶苏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赢政和扶苏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微妙转变。
任何一名皇帝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太子谈论自己的生死,甚至不会接受自己的太子刺探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一旦皇帝驾崩,太子就是最大的得利者。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盼着皇帝死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子!
扶苏只能转而道:“儿臣以为,当今天下刚刚遭逢战乱不久,万民心向休养生息。”
“今岁各地仍要继续开垦新地,又当大征徭役增补堤坝,本就劳顿,父皇若是行游四方,定会致使四方供顿烦劳,不利于万民休息。”
“是故儿臣谏,稍待一年!”
“待到明年再做巡游。”
赢政随意的说:“朕东巡非是巡游,而是巡视。”
“所行皆是官道,所食皆是税赋,于地方而言并无甚劳顿,靡费不重。”
“因今年恐会遭洪涝、各地皆当增补堤坝,朕反而更当东巡,以免官吏懈怠。”
“官吏懈怠对万民造成的伤害,比之朕东巡引发的劳顿更甚太多!”
世民深知皇帝巡视地方的意义,但考虑到巡视地方对于各地方的负担,世民却坚决反对皇帝巡视天下。赢政深知皇帝巡视地方对地方的负担,但考虑到巡视地方对各地方的维稳意义,赢政却不辞辛劳的连年巡视。
二人都很清楚其中利弊,之所以做出的决定截然不同只是因为二人的治政理念截然不同!
扶苏若想由此劝谏赢政放弃东巡,就必须要先扭转赢政的治政理念。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扶苏只能佯做认同的颔首道:“儿臣知父皇亲自东巡并非是为己欲,而是为监察地方。”
“然,儿臣以为一人之力短,一人能至之地少。”
“父皇每次出巡,少则数月多则大半年,却也只能巡视一线之地,而不能巡视天下。”
“儿臣谏,加左相李斯、廷尉王戊、卫尉杨穆等十三位上卿以上的重臣为黜擢大使(黜陟大使),令诸位重臣沿十三条路线代父皇巡视天下。”
“十三条路线之中多有交汇,又可根据诸重臣对同一地的不同考评而对重臣加以甄别。”
“如此,无须父皇劳顿,亦无须臣民劳顿,诸位重臣自可代父皇考评地方官吏、震慑地方不臣、探访民心民意。”
“且这十三位重臣定然各有良策、众人计长,其考评之策亦可为父皇所用。”
赢政眼中的随意消失,目光转向扶苏,沉声道:“李斯、赵亥等诸卿确实有监察地方之才。”“然,吾儿以为李斯、赵亥等诸卿有镇关东不臣之威乎?”
“就连朕与扶苏都曾遭乱臣贼子伏杀,遑论诸位爱卿!”
“诸卿入关东后,难保安危,所能做的事却只是了解关东地。”
“此事已有各郡监御史肩负,无须诸卿东巡。”
“如今关东地愈发不稳,朕此次东巡不只是为巡视地方,亦是为镇压地方!”
“遍观当今朝中,除朕之外,谁人有此威?!”
世民早有让黜陟大使代替他巡视天下的想法,至于黜陟大使之威?
以李靖为首,十三位能文能武的开国猛将各率数千精兵奔赴地方,
但凡地方官吏嘴里敢蹦出半个“不’字,未被擢为黜陟大使的将军们都得笑话他们一辈子!如果王翦、王贲、蒙武等大将仍在,且愿意帮赢政巡查地方,赢政也可以采纳黜陟大使之策。但问题是,杀名赫赫的大将们早已离朝,李信、蒙恬和腾夫等人的内战战绩实在压不住场子,李斯、冯去疾等重臣奔赴关东的话估计就再也回不来了。
赢政实在无人可用!
赢政只能自己奔赴关东,用他自己的威望镇压关东乱臣贼子!
扶苏心头轻叹,只能再换方向:“儿臣以为,父皇以威镇关东,只能得一时之稳。”
“是故父皇在十年间东巡四次,四次东巡的时间加起来已逾两年。”
“但即便父皇如此辛劳勤政,却依旧只能得一时稳固,而不能得长治久安。”
“儿臣谏,改以威镇关东为以策治关东!”
赢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迫近扶苏的眼睛:“吾儿不愿朕东巡?”
“昔吾儿频频力谏之际,从未劝谏朕取消东巡。”
“如今吾儿已得豹变,却力谏朕取消东巡。”
“吾儿究竞有何求?”
扶苏太急了。
扶苏的三道谏言方法不同、层面不同,导向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相同。
唯一相同之处,就是皆在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