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今大秦师出一脉却多有不同的完整律法!!
相较于《秦律》而言,刘季手中这套律法明显更有系统性,每一条律法之间都串联着一根相似的法治思想。
其中更是有着大量刘季听都没听说过的责任判定方法、刑罚方式和司法制度,其中一些引得刘季十分认可,但却也有些让刘季看了直摇头。
刘季一卷又一卷的翻阅着,扶苏则是小口抿着酒静静的等着,倒是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感觉。几个时辰后,刘季终于放下最后一卷竹简,狠狠吐出一口浊气,自见到扶苏以来第一次情真意切的起身拱手:“公子,大才!”
“刘某斗胆敬问公子,都有哪些贤才臂助公子共同编纂了这套律法?”
“还请公子将他们请来,一同探讨大事!”
谁说公子扶苏麾下只有博士和儒生?
公子扶苏麾下分明还有一支庞大又优秀的刑名法术士!
谁说公子扶苏一头扎进儒家思想里拔不出来?
若无公子扶苏拍板,如何能编纂出如此远迈时代的律法巨著!
扶苏默然熟悉后,摇了摇头:“仅只孤而已。”
若是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爱卿还能助他,该有多好!
刘季微微皱眉:“公子,戏刘某乎?”
在刘季看来,这套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却也至少是数十名经年老吏在一名精善律法的重臣带领下辛苦筹谋年余才能得到的产物。
结果现在扶苏却说是他一人所撰?
这怎么可能!
扶苏没有正面回答刘季的问题,只是笑道:“若是刘先生愿助孤,那编撰这套律法的人便是孤与刘先生。”
刘季只当他还没得扶苏信任,扶苏不愿把他引荐给其他门客,便不再多问。
重又落座,刘季沉声道:“吾纵观公子所撰律法,以为公子心中之律与陛下所行之律多有不同。”“陛下未必能接受公子此谏。”
“还请公子做好筹谋许久却毫无用处的准备。”
扶苏略略颔首道:“孤亦如此以为。”
“是故,孤率先编撰的多是以耻刑代肉刑之律,而非是尽吐胸中愿。”
刘季摇了摇头:“刘某以为,与其将以耻刑代肉刑的诸多律法呈至陛下案头,不如只呈一策。”刘季从箱子里捡出一卷竹简放在案几上,沉声道:“死刑三复奏!”
扶苏目露沉吟:“只奏此一谏?”
刘季点头道:“不错,只奏此一谏。”
“公子所求,乃是社稷稳固,而非是单纯的宽政缓刑。”
“公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纂、上奏、劝谏陛下,耗尽心血做毫无意义的事,倒不如将全数精力集中于一点。”
“竭尽全力劝谏陛下接受死刑三复奏!”
“这死刑三复奏看似只是一策一律,但却意味着慎杀!”
“万民根本不在意那繁杂的律法,反正他们也记不住。”
“万民同样记不住哪些律法的惩罚是肉刑,哪些律法的惩罚是耻辱性,他们只是知道最近多了些乐子,能多看些热闹,然后哈哈大笑几声就结束了。”
“但任何人都会惧怕死亡!”
“而死刑三复奏,事涉所有死刑!”
“只要陛下采纳了死刑三复奏之谏,即便日后陛下杀的人一点都不少,于万民而言也是莫大的振奋,可得民心归附。”
刘季举起那卷记载着死刑三复奏制度的竹简在手中用力摇晃,声音笃定:“就这一卷竹简,于社稷而言比那满满一箱子竹简更有用!”
而后刘季又将这卷竹简扔进木箱里,声音加重:“若是将这卷竹简简单粗暴的混入这箱竹简中一同上奏,就连这卷竹简对于社稷而言也将毫无用处!”
死刑三复奏和少杀是两个概念,死刑三复奏甚至可能会伴随着多杀,但死刑三复奏却能大大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让每个人都能活的更放心些,不用担心哪天莫名其妙就死了。
死刑三复奏也是在将生杀予夺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更代表着君王对天下万民生命权的尊重,从法律层面提高了万民的地位,即便赢政在采纳死刑三复奏之后反而杀的更多了,死刑三复奏依旧是仁政!民心依旧会因此策而得到短暂的提振!
扶苏眼睛猛的一亮,拍案而笑:“大才!”
“刘先生真真大才也!”
“此策妙!甚妙!”
刘季不自觉的也露出笑容,继续说道:“不止如此。”
“集公子之力于一点,编撰唱念也更轻松简单,黔首更易理解,亦必能广为流传!”
扶苏看向刘季的目光满是期待:“先生已有良言乎?”
刘季轻笑:“此事甚大,刘某必当好生思虑,方才能再上谏。”
“今日聊社稷聊的着实有些多了。”
“然,刘某窃以为,公子现在思虑社稷还早了些。”
“公子更该思虑的。”刘季上半身微微前倾,双眼直视扶苏道:“是公子自己!”
对扶苏的问题,刘季心里已经有了腹稿。
但刘季并不准备立刻告诉扶苏。
从刘季见到扶苏的那一刻起,刘季就在被扶苏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