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的温少卿因与同僚发生口角,用剪刀将人捅死的事情传遍了京城。
但,相信的百姓并不多。温天悦是个相对接地气的官员,这些年破获了许多府衙破不了的案子,很得民心。尽管最近与衡阳王走得近,而在有心人的传播下,衡阳王名声不好,认为她会因为口角杀人的百姓依旧不多。
街上许多成年乞儿也替温天悦说话。还有曾经得到她帮助,以及受害者家属也积极的站出来。
相信的官员,那是根本就没有。
只是有些事,从来都不是相不相信,是否真的发生,而是上位者会如何处理。
几乎所有带了脑子的官员都知道,这是阳谋。
目击证人——死者的女儿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指控温天悦。
而前几日,安怡君就主动与丈夫和离。家中仆人也被遣散大半,留下的仆人当日刚好出门了。
左邻右舍有人在家,可据证人说,事发突然,每户宅院又大,听不到他们家的动静很正常。
又因安怡君前脚死,温天悦后脚到,以现有的验尸手段,并不能将死亡时间具体到某时某刻。
证物——那把剪刀。大理寺的人都能证明那是温天悦常用的剪刀。大理寺属于温天悦的工作位上,也的确遗失了剪刀。没有人能证明当日温天悦没有带剪刀出门。
人证物证俱在,负责主理此案的赵府尹只纠结了一会,就被可以立功的喜悦吸引,决定定案。让还没推动案件发展的孙相等人狂喜。
朝廷里还是有人愿意为温天悦奔走,比如衡阳王、程傲云、杨心等,还有温天悦那位早就退休的座师。
多方拉扯后,最后温天悦被关在大理寺,案件由刑部、府衙和大理寺共同审理,其中刑部主审。
而刑部左侍郎是程傲云,右侍郎是早就投靠孙相的全鹤骞。
……
大理寺牢房。
温天悦坐在干草上发呆。
她想到刚刚匆匆赶来的衡阳王。
对方满脸阴沉,生硬的扔下一句‘我会救你出来的’,就离开了。她都没来得及将自己掌握的线索告诉对方。
听到不紧不慢的脚步声,她收拾了下脸上的表情,并不意外看到孙相那张脸。
掌管男囚的翁狱丞是对方的人。就算这儿是女囚,在此处当了多年狱丞的翁狱丞依旧有法子掩人耳目,将孙相送进来。
就算不掩人耳目也没关系,朝廷上下,有点脑子的都猜得出这是孙相的手笔。许多人也在看孙相到底能做到哪一点,进而选择阵营。
她温少卿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没能从那张秀丽的脸上看到自己想要的表情,孙相扯了扯唇角,“温少卿该不会期待着陛下救你吧?”
不等温天悦回答,孙相自顾自的说,“十六岁六元及第,陛下还没登基就迫不及待通过国子监祭酒给你送表字,一登基就把你安排在大理寺。你也不辜负陛下,四年内坐到少卿之位,如今更是成了陛下的心腹。好一个君臣之情。”
温天悦表情复杂,“孙相,你听过一句话吗?反派死于话多。事情还没落定尘埃,你就迫不及待过来找我,不怕有反转?”
孙相微微一笑:“温少卿误会了,我从未想过与你为敌。我也欣赏年轻俊才,只是想提醒温少卿,帝王之家无真情。如果陛下发现舍掉你能够更快达到目的,他会如何选?”
温天悦心里有了猜测,面上不显,“这么说,孙相是在招揽我?我现在改投孙相还来得及?”
孙相:“那就要看温少卿的诚意了。”
温天悦翻译了下,那就要看她是否配合销毁证据了。
……
皇宫。
衡阳王急匆匆入宫。
这次他没演戏,是真心实意担心温天悦,也认认真真罗列了温天悦数年来的政\\绩。
不罗列不知道,一罗列才知温天悦一个人做了三四个人的工作量,几乎是全年无休,堪称百官模范。
衡阳王有分寸,没提孙相,没提劫镖案,他不想让皇帝以为,没了温天悦就发作不了孙相。再温和的皇帝依旧是皇帝,如果某件事少了某个臣子就做不了,皇帝不会觉得欣慰,只会忌惮。
这也是整个案子皇帝不停派人参与进来的原因。
武有薛统领,皇室有他,文有温天悦,起初赵府尹也参与进来,现在是程傲云。此外还有大理寺和刑部部分可信的人。
永和帝依旧是那副蔼然可亲的样子,似乎在耐心的听衡阳王说完。
衡阳王难以从他的表情窥探出他真正的想法。
事实上,早就北疆与这位皇兄联络上时,他就没看懂过对方的想法。那时他也不在乎,一个合格的帝王就是不能让旁人猜到自己真正的想法。
可现在,皇帝的态度决定着温天悦的生死。
他不信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