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焦点人物”,所以,他就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被惦记上,等于是被缠上了,而如今朝廷算是惦记上了谢安。
朝廷屡次征召谢安入朝为官,起初,谢安对于入仕并没有多么排斥。初入仕途的谢安,首先被安排到了司徒府,担任著作郎一职,这个官职始设于曹魏,主要的工作是编修国史。故而,谢安在官场的第一个身份:史官。
然而,深受魏晋玄学“隐逸”思想影响的谢安,本来就不想凭借优越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的名声,去成为猎取高官厚禄的“政治资源”。朝廷征辟谢安为著作郎,谢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谢安毕竟志不在此,一旦踏足官场,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可是又不能直截了当地拒绝,那样就是抗旨死罪。谢安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推辞,称病,“并以疾辞”。
既然不去出仕,不去做官,那么,谢安去干什么呢?谢安辞去著作郎之后,自此便一直寓居于钱塘湖东的会稽东山,至于谢安在会稽东山究竟在做什么?后文会写到。谢安不接受朝廷任命,不肯出仕的做法,不仅没让他名望受损,相反却让他的名气更大了。这样一来,又有一位大人物看上了谢安,扬州刺史庾冰。
庾冰是庾翼的哥哥,出身颍川庾氏,庾冰早就听闻了“风神秀彻”的谢家三郎谢安谢安石的大名,十分仰慕谢安的才名,便想将谢安收入自己的幕府之中。不过,庾冰请谢安出山的方式有些简单粗暴,颇有点儿霸王硬上弓,《晋书·谢安传》记载,“累下郡县敦逼”,庾冰让各郡县的官吏,对谢安实行“车轮战”,轮番逼迫谢安入府任职。谢安架不住这么多人的轮番“骚扰”,只得充满无奈地前往赴任。
只是,这并非是谢安心甘情愿的,完全是赶鸭子上架。所以,在庾冰的幕府干了一个多月,谢安实在忍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幕僚生活,于是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辞去官职,再次回到了会稽。
尽管,谢安一再地谢绝朝廷的征召,一再地辞官归隐,这并没有消除朝廷对谢安的注意力。在谢安辞去庾冰幕府的官职不久之后,朝廷新的任命又下来了,征召谢安为尚书郎、琅琊王友,可是再次被谢安一概拒绝。后来,吏部尚书范汪又向朝廷举荐谢安为吏部侍郎,谢安给范汪写了一封回信,委婉地拒绝了范汪的好意,依旧不肯出仕。
虽然,谢安坚持不肯出仕,但是当时,众多的名士都纷纷想办法,向朝廷推荐谢安,比如,谢安的两个好朋友,王羲之和刘惔。王羲之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书圣”,大书法家,他和谢安是至交;刘惔和谢安的关系更近,刘惔是东晋著名的清谈家,又是晋明帝的女婿,同时,谢安的妻子刘氏,正是刘惔的妹妹。
有一次,王羲之对刘惔说:“故当共推安石。”刘惔这样说道:“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所以,当时,朝野间流传着一句非常著名的说法,——“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谢安不肯出山,将让天下苍生如何是好?《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
谢安少有重名,前后征辟,皆不就。寓居会稽,以山水、文籍自娱。虽为布衣,时人皆以公辅期之。士大夫至相谓曰:“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
谢安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朝廷的征召、任命,终于让朝廷对他失去了最后的耐心,既让你诚恳地多次征辟他,又要被他一再地拒绝,谢安这是在随意玩弄朝廷的威仪,所以朝廷真的生气了,给谢安下了一个终身的“禁锢令”,勒令他永远不得出仕。 (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身东土。 《晋书·谢安传》)
这样一来,倒让谢安感到了轻松、舒坦,他终于不用被世俗的繁杂所羁绊,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一个寄情山水的隐士,追溯大伯谢鲲当年的风采。因此,四十岁之前的谢安,一直高卧于会稽东山,游弋于钱塘湖畔,留下了无数令后世文人圣哲为之神往的“安石东山”的佳话!
谢安第一次辞去司徒府的著作郎一职时,就寓居在位于钱塘湖东的会稽东山之上。会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可以说,会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发祥地,“江东小霸王”孙策,当年率军征战江东,横扫吴郡、会稽,打下了江东八十一郡,奠定了孙氏霸业的根基。与此同时,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会稽又是一处山川秀丽,风光旖旎的人间仙境。《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段文字专门描写了会稽的山川秀美: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游历会稽,对于会稽山水给出的评价。在画家的眼中,会稽山水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在书法家的眼中,会稽山水又是另外一幅别致的画面,“书圣”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留下了这样的佳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秀美的会稽山水,正好满足了谢安寄情山水,啸咏山林的雅致情趣。可以这样说,谢安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