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嘴脸(1 / 2)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非议一夜改。

早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治抛出求贤诏就是在下饵。

就像钓鱼。

最好的渔夫,往往是以鱼饵的身份出现。

先抛出求贤令,再用平北策,将关注度直线拉满。

所有闻讯投来的荐书和投卷,李治其实都有看。

若是以这个时代的标准,的确是能从中挑选出许多优秀的文章。

人才不人才先不说,通过科举考试的录取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李治需要的。

一则,这些人的才学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想从中挑选出出将入相的干才,希望渺茫。

再则,最主要的是,这些人的出身,无一不是世家门阀,天然上就站住了李治的对立面。

故而,李治才引而不发,借用库狄琉璃的名义发出一个平北策去,竖在外面给人当靶子。

真正的聪明人,肯定会看出李治是在用琉璃平北策做范本。

至于那些只会挑毛病的、抱怨的、自暴自弃的……

这些人都不在李治的选择范围内。

等到火力集中的差不多了,李治再抛出真正的鱼饵——九大边城的官爵。

名利之心,人人有之。

再怎么标榜清高,也少有人对名爵不动心

的。

如郑怀节这等沽名钓誉之徒,更是如此。

韦爵爷对这种人有过十分精辟的总结,“嘴上强强的,心里旺旺的……”

放在后世的网络上,绝对能与王某泽的真香定理相媲美。

更何况李治公开选拔,即便方式不同以往,可也阻止不了文人士子们趋之若鹜。

皇榜上的更新内容,除了对第一策的诠释之外,主要是向外说明本次选拔的详情。

洛阳城里的读书人看的晕头转向,可换了一个现代人过来,大多数都能一眼看出来。

这其实就是一个招标书而已!

甲方当然是皇帝爸爸,乙方就是这些有志仕宦的士人。

至于项目,则是九边第一城——沧州!

后世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李治会把第一城放在沧州。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沧州还真就距离前线不算远。

从沧州往北不到二百里就是范阳,天下有名的大阀、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就在此地。

按照如今的地名来解释,也就是在京津地区以南。

自范阳再向北,在唐时还是突厥、渤海、契丹以及奚等草原民族的牧马地。

历史上,安禄山造反以前,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

抚东北地区。

出于对范阳卢氏的忌惮,尽管东北地区的契丹一族已经被李治打的烟消云散,但李治稳妥起见,还是把第一座新边城设在了沧州。

沧州乃是燕赵故地,地理位置优异,枕燕山而带沧海,控扼要道,是南下北进的必经之地。

而且,唐朝时期的沧州东面,还有许多部分依然被海洋所淹没,十分契合到李治的下一步计划。

借着新立边城的机会,李治在朝会上提议,将本次科举的殿试与沧州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

毕竟新立一州,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六部功曹等等,可以安置的人不要太多。

朝会上倒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可这些人大多都是有自家子弟参加本届科考的,人数相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少的可怜。

更何况李治还十分大度的表示,第一次殿试不会局限于本届科举考生。

这一下立即就打破了那些人垄断本届科举的阴谋,相对其他心动的朝臣来说,这些人属于少数派中的少数派。

毕竟,谁还没个亲朋好友,兄弟子侄,门生故吏?

不仅如此,李治还特意向群臣征询意见,选出十位德高望重的饱学鸿儒作为殿试考官。

至于主考官,当

然是由天子来担任。

如此一来,殿试的阻力直接可以忽略不计了。

散朝之后,殿试的消息立即传遍全城,整个洛阳的风气又是为之一变,四处都是喜气洋洋。

既然陛下恩准,许了大家可以投书参加殿试备选,没道理那些高门子弟能行,我们这些寒门士庶却要被排挤在外的吧?

至于说,考官都是士族大家出身,哪又有什么关系?

糊名制虽然不是毫无破绽,但总能保证基本的公平。

满洛阳城内,到处都是兴奋的士子文人,议论的话题,全都与本次殿试有关。

偶有提及皇帝陛下,也都人人称颂,言必称圣人。

夸耀起来,什么“礼贤下士”、“胸怀四海”、“宇量恢弘”……

如此

最新小说: 开局要禅位,朕后悔了 水浒:我武大郎,反了! 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公主宠,郡主疼,小爷摆烂成帝尊 我都要统一全球了,你说我造反? 我李自成:明顺停战,一致灭夷! 无双镇北王 我的岳父是崇祯 我化神你练气,你要缉拿我? 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一个日不落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