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时期,北方动乱,李超带领全家人,迁居到歙州。他和儿子李廷珪,利用歙州的桐油、松烟,研制出来的一种混合墨,也就是李墨。
这种墨,着色好,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锤捣细,很快便在南方盛行开来。
李墨,据说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李墨据说“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混合的香料,被胶质密闭好)。
宋代文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
南唐皇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常用李墨赏赐功臣。
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李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一千斤墨。
由于朝廷的垄断,市上很难买到李家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庆历年间,一枚四两的李墨,卖到一万钱。
后歙州改名为
徽州,李廷珪被后人誉为徽墨的奠基人。
如何鉴定这块墨,是不是李墨?其实方法没有想象中复杂。卢灿用指甲沿着模块的一侧,使劲刮了几下,然后将所刮部位,放到鼻子下面,深深的吸了口气。
是李墨!
这样鉴别有什么依据吗?
有!这其中还牵扯到李墨的一件秘闻。
其实就是依据李墨的研制特性来鉴定的:李墨并非易水墨那样是纯粹的松烟墨,而是李氏家族在其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桐油烟,因此,李墨可以看成是以松烟为主的混合墨。
这也是为什么李墨着色好,色泽黑中泛紫,书画兼宜的重要原因。
懂墨的人都知道,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矿物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碳素,掺以胶料、香料压模制成。故按其所选烟料,大致可分为松烟、桐油烟、漆烟、石油烟等。
松烟南北皆有,但桐树是属于南方乔木,桐油产于南方,取油桐子榨成,烧成的烟料制成桐油烟。一般十公斤桐油可出上等烟料五百克。桐油烟墨,其色泽黝黑,沉着内蕴。
加入桐油这一秘方,一直被李氏家族视为最高机密,对外宣称李墨依旧是松烟墨,因此误导了很多人。
既然含有桐油烟,那墨块的味道,与纯松烟墨就有些区别。
卢灿的鼻子很灵的,虽然这块墨时日久远,但他依旧闻出一丝丝桐油的味道。
这,就是李墨!
看其包浆,怎么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卢灿很怀疑,这就是一块宋代李墨。
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做碳十四鉴定。当然,带回香江,让李林灿老爷子鉴定也可以的,他老人家见过李墨实物!
这也是他这般怀疑的另一个原因——台北故宫中存有一块李墨,上面所刻印字迹与这一块一模一样,都是“翰林风月”。
“这块墨我买了,多少钱?”卢灿掂量着这块李墨,问道。
见卢
灿准备买东西,原本有些恼火的摊主,平息下来,他摊开五指,要价伍仟日元。尽管不认识,但也知道这是块来自中原的古墨。
呵呵,还价的事情,还是交给温碧璃,温家过去家境不好,她讨价还价的本事不弱。
移开纸箱,卢灿的手指,终于搭到那幅悬挂的奇怪古画的边缘。
裱边很窄,卢灿的右手五根手指,沿着裱边一直向上摸,然后又捏了捏下裱边,心底有谱了!
难怪构图这么满?
这是一幅压边画!
所谓压边裱画,就是将整幅画的四周向内折起,只裱中心画面。
这是一种掩藏真迹的藏画方式。
古时候作画时所留的钤印、字款或者鉴赏印、鉴赏诗,都会留在画幅的空白处,将所有这些全都对折到后面,外人自然难以判定这幅画的真伪。
呵呵!这幅画的装裱者真是高手啊!
这种藏画方式有一个困难之处就是,如何让画心完整的构成一幅让人不觉得过于突兀的新画?
这也是卢灿看多了古画,所以才能从装裱和字画不配上看出蹊跷。
心中有了定数,卢灿很快又从画风和落笔上,猜到作者是谁?
北宋刘宗古!
前文屡屡提及的《宣和画谱》,知道是谁负责整理编撰的吗?
具体谁负责?是宋徽宗本人还是蔡京?业界一直有争论,但这位刘宗古老先生参与编撰,没有人质疑。在元代夏文彦编撰的《图绘宝鉴》中,对此有论述。
刘宗古任职长达二十一年的画院待诏,敕封为成忠郎,也就是皇帝的随从,其画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
“这幅画,我看中了,两件物品一起,便宜点。”见温碧璃和那摊主,价格僵持在三千日元,卢灿笑着帮她一把。
一共七千日元,一幅刘宗古的压边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