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的平民日子也很苦,即便是两班贵族,也谈不上多少的享受。
孩子们在东江岛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不但是自己的母亲会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吃饱,就连那些曾做过母亲的邻居,也会从本就不多的口粮中给他们省下一口,他们身上的衣服也比成年人更齐全——耗用的布料少,还有人试着给他们做鱼皮袄子,是以天气冷下来以后,他们还能从地窝子里出去,瞧一瞧、跑一跑,带些金灿灿的玉米回来。他们像小狗一样扑到地上去捡拾玉米碴子的时候,那些士兵也不太驱赶他们。
“娘!”其中有些回到窝棚里,便懂事地将手里的几粒玉米递给了母亲,甚至还从嘴里吐出了那么珍贵的一两粒玉米,含了一路也舍不得嚼的——“娘,你吃呀!”
于是地窝子便都知道,的确有船来了,船也的确带来了粮食,她们手中缝补的劲儿似乎都大了一点——在地窝子里不代表她们就不做活了,她们要为那些渡海作战的将士们缝制军衣,天气暖和时也要帮助翻晒渔获,以及去军营里帮助做饭——等到这天中午,来发饭的人就比平时要多了两个,他们肩上的担子也比平时压得更弯。
“吃吧!今天管够呢!”
今天的粥也比平时稠,金灿灿的‘玉米’、黄橙橙的‘土豆’,和粗糙的白米混在一起,熬得很浓,甚至可以挂壁,一人还有一个拳头大的土豆。发饭的兵丁脸上也浮现了笑容,“吃吧,吃吧!看,桶里还有呢!吃不够了让孩子再来打!”
在东江岛,佐餐的咸鱼至少是不缺的,但人不能不吃粮食,这是鱼鲜不能取代的美味,女人孩子们狼吞虎咽着粗陶碗里的稠粥,第一碗甚至不用咸鱼来配,她们同时不忘了打探,“是朝廷的船吗?运了多少粮食来?”
“是买活军的船!”
“买活军?”
这是从未听过的名字,尽管买活军在帝国的东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东江岛和大陆的联系相当稀少,妇女们迷惑地听着士兵们描述细节,“是南面的义军!听说领袖谢六姐是无生老母转世!”
和完全局限于南部的天妃比,无生老母在北地还算是有些信仰,人们给了些反应,“哦哦!”
最重要的还是粮食,“运了多少来?是和我们做买卖的吗?”
“二三百石是有的!这会还在往城里挑呢!”
“二三百石?!!!”
“阿弥陀佛,老母保佑!”大多数人当场就成为无生老母的信徒。“老母保佑!谢六姐慈悲!”
“那今年可饿不死人了!”
“可是的呢!二三百石,一年都管够吃的了。”
算学不好的缺点在这里便显示出来了,五吨粮食,一万人撒开了来吃,也不过就是十天二十天的份量而已,东江岛这里的驻军就有一万多人了,还有这些家小,这一次补给完全是杯水车薪,不过是几顿饱饭而已,但前景令人很憧憬,东江岛总算又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援助,这里一时半会也还灭亡不了,那么辽东的汉民,他们的希望仿佛也因此增大了一分。
“还不止,还运了些棉袄来,再是暖和不过的。”兵丁们满脸的喜色,“还有叫什么毛衣毛裤的,说是和乌拉草一样,再暖和不过了——等着吧,看大帅怎么和他们谈!”
“还有棉袄!”这就是更好的消息了。
“那可有棉絮吗?”有些勤俭持家的妇女立刻便问了,因为棉絮是可以自由分配的,还能为孩子的冬衣多添一些保证。
“有没有煤啊!”开始异想天开了。
“可有药?!”东江岛也十分缺药,什么草药都缺。
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兵丁们无暇应答,便化为了呵斥,“吃你们的吧!哪问那么多,粥都结了!”
众人也都笑了,“是稠呢,以前喝的稀粥,这时候可结不了冰。”
已有孩子抽动着鼻尖,很是向往地闻着空气,“好像闻到了一股味儿——好香呀——娘,这像是从前咱们家吃的熏香肠的味儿!”
#
这是个鼻子灵的孩子,他说得不错,此时军营中确实正蒸着腊肠,一根一根暗红色的肉.肠叠在蒸屉里,几乎是九肥一瘦,遇得热来,便冒出了一滴滴发红的油纸,全都透过蒸屉落到了下头白花花的大米饭里,那香味飘出厨房,几乎是销魂蚀骨,连厨子们都不由得大咽口水,眼馋地张望着大灶。
只听着一声,“开锅盛饭!”锅盖一掀,蒸屉一提,香肠被装到盘里,米饭盛入桶中,余下的锅巴刚被铲起来,众人便一拥而上迫不及待地分而食之,将锅巴蘸着蒸屉上剩余的红油,塞在嘴里,烫得嘶嘶喘气,还在不断地说,“好香!好香!香杀人了!”
派来上菜的几个亲兵可不理他们,急急忙忙迈过门槛,将滚热的菜盘子放上八仙桌面,毛大帅满面红光,笑着端起酒碗,又向连豪生道,“多劳关照,老弟,我这是借花献佛,来,我们再喝一杯!”
按说走海的人,此时个个都是酒鬼,但连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