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人言之有理,但如今形势逼人,我们又能如何呢?”一位老臣无奈地说道。
“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不能仓促决定。也许还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史可法坚持自己的立场。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一个密探匆匆赶来,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各位大人,有新的消息传来,崇祯皇帝的三皇子其实并未丧命,现在正秘密潜藏在江南某地。”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朝堂。所有人都震惊了,皇位之争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三皇子?这……这消息可靠吗?”一臣激动地站了起来。
“千真万确,这是我亲自从北地带来的消息。”密探低声说道。
朝廷大员们再次陷入了沉思,他们需要重新评估人选,选择一个真正能够挽救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而在这背后,各种势力也开始暗中较劲,谁能够接班以死明志殉国,吊上歪脖子树的朱由检成为南明的第一任皇帝,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场关乎残明终极命运的较量,正在南京城里悄然展开……
(分割线)
在稍早时间,大明北都尚在,明朝末年的宫廷舞台上,史可法所属的东林一派与福王朱常洵及其背后的郑贵妃势力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
郑贵妃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宠妃,但并未正式成为皇后。她在万历九年(1581年)被选入宫中,后于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被册封为贵妃。尽管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甚至在万历帝临终前立下遗诏想要让她成为皇后,但她最终未能获得这一地位。
这位贵妃在明神宗的后宫中占据了极其特殊的地位,她的宠爱甚至引发了“争国本”事件,对明朝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宫廷内外的种种复杂因素,包括官员的反对和历史上类似情况的比较,郑贵妃并没有成为皇后,而是始终以贵妃的身份留在了历史记载中。
史可法作为一位忠诚而耿直的朝臣,他站在朝廷的正统一方,“甲申国难”之前对老福王朱常洵可能继位抱有深深的疑虑。他并不否知晓福王是否具有贤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此人背后的势力——郑贵妃,才是他们最为忌惮的存在。
北都沦陷后,在一次朝会上,史可法虽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福王继位的七大不可立之处,然这些理由并未说服所有朝臣,他们之中有些人仍在为福王辩护。
“史大人,你说福王不宜继位,那么请问,潞王又凭什么能够胜任呢?”一位朝臣质疑道。
史可法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另一位朝臣插话道:“史大人,如若我们现在寻找朱三太子,岂不是更加稳妥的做法?”
史可法摇了摇头:“寻找朱三太子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且,我们无法保证找到的是真正的朱三太子,还是郑贵妃余党为了破坏朝廷稳定而故意放出的烟雾。相比之下,拥立潞王虽然有其风险,但至少我等尚能掌控局势,确保朝廷的稳定。”
这番话让在场的朝臣们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史可法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且他们心中的私心却让自己暂时忽略了寻找朱三太子的可能性。他们担心,如果找到了真正的朱三太子,那么他们的地位和权力都将受到威胁。
据史书记载,潞王朱常淓,袭爵于幼,纨绔之性,早已显露。崇祯末年,李自成逼城,常淓仓皇而逃,不顾百姓死活。府中有一女,名陈氏,姿色甚佳,为常淓所钟爱。然常淓之爱,非真心相待,乃是玩弄之意。
一日,常淓酒酣耳热,召陈氏至前。陈氏跪拜,常淓轻佻曰:“美人,何忧之有?”陈氏低眉,回答:“妾身愿王为百姓谋福祉,非忧己身。”常淓冷笑:“百姓之事,何足挂齿?本王自有计较。”
言罢,常淓伸手欲揽陈氏入怀。陈氏抗拒,轻声道:“王若真心待妾,请先以百姓为重。”常淓怒,拂袖而去,口中骂道:“贱婢,安敢逆我意!”
自此,陈氏心灰意冷,知常淓非良人。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兵临城下,常淓弃城而逃。陈氏收拾细软,悄然离府,心中再无潞王身影。
潞王之卑劣,由此可见一斑。陈氏虽为弱女子,却有识人之明,不为所惑,终得自由身。而常淓之流,却能够被拥立,可见文臣私心甚重。(请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