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仅剩一个选项了,绕道整個非洲,从非洲西北角再扬帆西进。
好在如今船队尚未出发,计划还能修改,要是在路上才得知此消息,那估计就浪费一次航行了。
朱元璋知道,横跨大西洋登陆南美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整个修改后的计划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是沿着郑和下西洋航线,抵达阿拉伯海等地。
第二期计划是绕行整个非洲,并和途径的地方建立起一定的贸易关系,以物易物,补充船队所需生存物资等。
最后一期就是横跨大西洋了,这也是目的地,能不能到底达,登陆后如何寻找红薯土豆玉米等,没有人敢打包票,甚至天幕提及时,都只是说了大概在南美洲。
三期计划,快的话都要7-8年,慢的话就不知道了。
朱元璋甚至都没有把握,自己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船队返航的那一天。
不过评论区提过,大航海时代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和都没永乐时期的高明,如今又有全球地图和作物分布,在信息层面和人心层面上,比他们的优势大很多。
唯一比他们劣势的地方,则是地理位置,我大明距离欧洲、非洲太远了,所以想横跨大西洋,要先从福建、广东等地起航,饶个一年两年才到达非洲,然后才能考虑横跨大西洋的事情。
试错成本太高了.
唐,长安城。
类似的航行计划也需要做相应的修改。
房玄龄等人看着苏伊士运河的风景,也不由得感叹这帮人的奇思妙想,这条运河与马六甲海峡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简直是上天赏饭吃的典型。
而他们也不负所望,人工开凿190多公里,宽几百米,工程极为庞大,当真是难以想象当时那个盛况。
这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效益比聚宝盆还夸张。
李靖等一众名将看得眼都直了,好东西啊,可惜太远了。
【想不到如今04年,还能见到八股题,真的是害人不浅】
【今天我刷到一道小学问题,问:3+6除3等于多少,小伙伴们暂停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这样的题你看他是考数学吧,又是很多文字的描述像是在考语文,你说他是考语文吧,他最后的逻辑就是数学的计算】
【我们知道,数学符号体系本身就是逻辑自洽完备的,它本身就能准确地传达信息,而用语言来描述上述的问题后,会使得问题含糊不清,你知道上面这题出题者的本意是什么吗?你知道这道数学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吗?】
【它这道题,问题太多了。比如第一个地方就是关于除的描述,因为数学课本上会去定义除和除以的关系,比如6除以3是6作分子3作分母,写成这样:6÷3;6除3则相反,6作分母3作分子,写成这样:3÷6】
【它根本不符合我们日常的生活逻辑,就好像你在跟别人介绍的时候,你会去跟他强调除和除以吗】
【当然不会,只要伱说除或者除以,对方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在这里面却非要去咬文嚼字,这一个字之差,答案就天壤之别】
【而且你要想表达3÷6,可以说成是3除以6,我实在想不出“除”这个定义有一丁点存在的必要性,除了拿来恶心人之外】
明,金陵城。
朱标等人费了一堆脑细胞才算是明白了“除和除以”的关系,正如天幕后生的说法,这个题目出得极为刁钻。
而且既然考数学,用那套数学符号表示题目即可。
在明知除和除以这两个概念的情况下,出题者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故意的还是非故意的,态度和能力上,总有一个有问题。
特别是这个“除以和除”的区别,朱标想了想,这个“6除3”完全可以用“3除以6”来表示,或者干脆表示两者含义相同,想表示3÷6就直接说3除以6,想表示6÷3就直接说6除以3。
朱元璋皱眉不语,他向来憎恶咬文嚼字和花里胡哨,也讨厌这种语出含糊的行为。
按天幕来说,这个题目的计算还涉及运算顺序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出得更是有问题了。
如此庸才!
【第二个地方就是整个题目里面没有明确的运算顺序,谁先谁后根本不清楚】
【那不清楚它的可能性就非常多了,你可以先说3+6先运算,我也可以说6除3先运算,就和鸡生蛋蛋生鸡一样,讲来讲去最后发现全是扯淡】
【所以结合这种咬文嚼字这个题目,他其实可以列出四个算式】
【第一个就是:3+6÷3,但很抱歉,在他们的标准答案中,这个答案是错的】
【然后第二个算式:3+3÷6,这里就是咬文嚼字,除和除以的不同】
【如果再把运算顺序咬文嚼指一下,那还有其他可能,就是3+6÷3,这里面就是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