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疫情清明没有回家,现在疫情缓和了,便回乡看看顺便探望一下生病的三婶。两年没回家了,三婶家还是那间低矮,昏暗的房子。棚顶和墙上糊的纸仿佛更陈旧一些。三婶光了腿瘫坐在炕上。见我进来便摆着手说:“不用看了,不用看了,不中用了,不中用了。”说着便簌簌流下泪来。这是我第二次看到三婶哭,第一次是在爷爷下葬的时候。爷爷是高龄过世又曾久病在床,所以叔叔大爷未过悲切,姑嫂妯娌们久离新聚同样情淡难酿,下葬场面一度沉闷。这可是会让乡里乡亲笑话的事。于是,三叔给三婶递个眼色。三婶便突然抢天呼地地哭起来。边哭边咿咿呀呀地叨念老人生前种种的好。没读过书的三婶居然用上了许多排比句。那哭得真是感天动地,让原本沉默的叔叔大爷们跟着失声痛哭起来。三婶的语言和表演天分可见一斑。
村里有个大户姓王。依仗有权有势时常欺负三叔一家。三婶终于恼了,一个人单挑老王家七大姑八大姨十来个老娘们儿。当着全村人的面,在村头河沿儿上和她们对骂了七八个小时,三婶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插话的时间。最后骂的王家村长夫人当场晕厥而后大病一场。王家女人受了欺负,男人怎么不帮忙。他们不敢。因为三叔是杀猪的。前几年,三叔家的堂弟要退婚。三叔领着儿子到亲家要还彩礼。亲家大怒。“彩礼铁定是不还,还要留下堂弟的两条腿来弥补女儿的名声。”说着几个舅哥抡着锄头抢上来要废了堂弟。幸亏三叔早有准备从怀里抽出杀猪刀。当场撂倒一个,父子俩才全身而退。也许是独自打拼很辛苦,所以,每次见到三叔他都说些自强,奋斗等等激昂慷慨的话鼓励我,我知道三叔不是在说大道理而是他人生痛苦的感悟。
三叔担心屋里有味给我点了一根香,我连忙摘下口罩深恐他误会了城里人的矫情。曾经嘴利如刀,勤快干净的三婶这时只能坐在炕上叨咕。“不行了。给啥都没用了。”三叔为了缓和气氛笑着说,“三婶几天前看到自己家的牛犊子跑出院子,情急之下,滚下炕一路爬出去追牛。那里追得上。”大家听了更加黯然。在农村,瘫痪就等于等死。尽管我觉得三婶头脑清醒,思路清晰。丝毫不像小脑萎缩。而且,脑血栓也不像她说的那样严重,她完全可以站起来。但她就是认为自己不行了。也接受了等死的结局和处境。离别时,一向勤俭的三叔以厚礼相赠。给三婶的钱他执意不收。对于去意已决的人钱物真的是身外之物。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一致认为三婶能治好。但是她的环境和认知决定了她只有等死。忽然想起古时的一个故事,一家的妻常常打骂妾。妾每次都跪受。一日,家里来了贼人,妾顺手拿起一根木棒把贼人打得屁滚尿流,原来妾是个武林高手。大家不解,你武功这么好为啥每次挨打都不还手。妾说,因为我是妾。挨妻打是不可以还手的。想想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认知的奴隶。我曾经问学人类学的女儿,怎么和身边的人三观相差太多的人相处。女儿说,把他们当神经病你会觉得好一点。“”难道就不能劝导一下他们吗?”女儿听了笑着说,“”说服一个成年人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而且,教育是要花钱的。我要去看书了。”
(2)
二姑家西边曾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所以小时候到二姑家常常能吃到二姑父亲手打的梭鱼。时过境迁,而今那条曾赖以生存的大河已经演变成一座浅滩公园,供人休闲。二姑家有六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孩子,最小的一个和我相差不到一个月。那一年,我刚满月,爸爸转业报到的通知还没有到。一家四口只好在二姑家暂住。瞬间将二姑家原本狭促的土炕挤了个满满当当。月科里的孩子只有三件事,吃,拉,睡。吃,睡好说。拉,可就麻烦了。得洗粑粑介子。那时没有自来水,只有井水。挑水算得上家务活儿里的力气活。阳春三月,井水冰凉刺骨。不能直接用。打上来的水要加热才行。两个月科孩子,四个3—5岁的孩子,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即便女孩子多一些,每天的用水量也是惊人的。老家的风俗如果没有儿子就由侄子赡养。那时二姑家还赡养着叔公。叔公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总是笑眯眯的,已经60多岁干不动农活儿了,却又闲不住,所以家里的水都是他打。这次家里突然来了月科孩子,叔公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从早到晚,每次看到他都在挑水,或者在去挑水的路上。孩子多,二姑家的生活不免拮据。甚至连厕纸都用秸秆板代替。但辛劳和窘困没有消磨二姑对孩子们的爱,尤其对两个侄子。二姑甚至提出过将两个月科孩子交换扶养的想法。最终因为妈妈舍不得而作罢。二姑知道我从小就不爱说话,所以每次见到我都很少聊天,只是笑眯眯地盯着我看。一副看不够的样子。有时候看着看着还会留下泪来,恍惚间,我有一种小时候被父母交换了的错觉。
(3)
多年无人居住的祖屋塌了半间,五间变成了四间半。祖屋曾是地标性建筑,祖屋所在的村就是因祖屋而得名—“五间房”。曾是当地最气派的房屋。也因此受到了同村人的嫉妒。定成分时村里要把爷爷家定为地主。理由是爷爷家里有过长工。地主!那还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