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提琴,不得不说利国。
欧罗巴的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了近代小提琴,最早的小提琴,就是由利国艺术家综合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的特色创作出来。
因此,在十七到十八世纪,利国的制琴学派最多也最为优秀,像波隆纳制琴学派、北利国皮德蒙制琴学派、南利国拿波里制琴学派、米兰制琴学派、热内亚制琴学派、威尼斯制琴学派等六大制琴学派,几乎统治全欧的提琴生意。
在当时,利国制琴几乎一统夕洲的情形下,兰国这片土地上,依旧顽强的存活着一支本地制琴学派,也就是兰国丹州制琴学派。
之所以能生存,都是因为这一制琴学派接连出现六名制琴大师,在不同的时代抗衡着利国提琴的侵袭。
最早是君·布密斯特(1629—1681),许多提琴著作上均提及这位制琴家,并且提到其乐器具有相当高的品质,但由于布密斯特留下来的乐器相当稀少,后人对他的感受更多的来自文献记录。
接下来是弗朗西斯·吕波,这位制琴大师是创立丹州制琴学派的第一人,制琴风格偏于阿玛
蒂风格,与利国制琴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在音色上更强调“脆”和“悠”,奠定丹州制琴学派的风格。
第三位制琴大师是科尼利厄斯·克莱曼,他是弗朗西斯·吕波的继子,继承了父亲的产业之后,他扛起十七世纪兰国制琴行业的大旗。他的小提琴,存世数量不少,但是有些奇怪的是,至今没有发现一只他制作的中提琴和大提琴。
威廉·冯达·塞德(1663—1708),另辟蹊径。
如果形容克莱曼的乐器为“优雅的”,那形容冯达·塞德的乐器特色就是“强壮的”。
塞德制作的乐器,两个音孔位置相互距离较远,琴身面板及背板的边缘较为粗壮,大尺寸的琴身设计,琴身长度大多在36厘米或者更长,这样的设计,能让琴声音色“恢弘”!
塞德的提琴,丰富了丹州制琴学派的品类和内涵。
第五位知名的制琴家亨德利克·雅各,充分吸收两者的特点。
早期,雅各的作品呈现出阿玛蒂式风格,就像克莱曼一样,但约于1685年开始,雅各的作品出现了转变,晚期的作品呈现出较为强壮的风格,开始
融合与统一。
亨德利克·雅各的作品,受到当时利国美第奇家族的热烈追捧,开兰国提琴反击利国的先河,但可惜的是,雅各并没有享受到这种荣耀,他于十八世纪初离世。
丹州制琴学派最后以及最终的奠基人,为亨德利克·雅各的继子——二婚妻子带来的孩子罗姆布斯。罗姆布斯继承了继父的制琴手艺以及制琴工坊后,很快打起自己的招牌“罗姆布斯琴行”。
罗姆布斯提琴,有着完美的琴身厚度、温暖的红色油漆——有学者认为这种漆料或许是当时尼德兰地区最好的漆料,提琴整体的拱度及音孔形状,倾向雅各布·施泰纳(十七世纪梓国制琴大师和音乐家)所提到的完美境界!
今天的小提琴制作,利国的强势已然不在,殿国和贤国制琴工艺强势崛起。
可是,小小的兰国制琴学派,以罗姆布斯提琴为代表,从1706年创立至今,罗姆布斯乐器历经十四代传承,至今仍然是全球高端小提琴品牌之一。
俩人并肩走着,边走边说,许玥仙又是崇拜又是惭愧。
自己一个专业小提琴手,竟然没有一位外行人懂
得多?如果不是对方提及,自己哪儿知道利国六大制琴学派?丹州六大制琴大师?课本上统统没有啊!
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多,人怎么可以博学到这种程度?难道他老师饶先生,天天教授他这些东西?那饶老又该是何等的“学贯中西”?
她还真的误会了,李承会的这些,除了自己平日里看书,更多的是来自罗根的记忆——罗根对钟表器械类着迷,顺带着也研究夕羡艺术史,小提琴被誉为世界三大乐器,自然在他的研究之列。
今个,被李承拿出来,在小姑娘面前一通炫耀,效果杠杠的。
穿过油画创作集中区之后,就来到第三区——音乐器材区。这片区域中,钢琴、萨克斯、管风琴、手风琴、大中小提琴,以及各种管乐的乐器店,逐渐多起来。
乐器中最多的是吉他,有电子吉他、古典吉他、木吉他等类型,还有不少店东,坐在门口弹奏一曲,彼此唱和,很是惬意。
许玥仙目光频频瞅向两边的店铺,很想进去看看,至于说买……还真不是。这么一会,李承压得她太狠,她更想进去挑琴试音色——这方面不会比自
己还强吧?
李承却抬手指指右手边夹巷中一个摊位,“去看看二手乐器,指不定能淘一把老琴。”
这是一家二手店,主营乐器,李承选择这家,一半是为了挑琴,一半是为了二手店。
店头招牌为兰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