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风韵(74)
嬴政看着被引荐而来的郑国:“韩人, 为何来秦修渠?”
郑国满脸尽皆遗憾:“韩国小国,民寡,无力兴修水利以兴民。而秦国则不同, 七国中, 唯秦国最强盛,人口最多。亦唯有秦国, 因蜀郡修都江堰, 使蜀地变为天府,受水利之利,必重水利甚于他国。唯有在秦国,小民一身所学方有施展余地。”
嬴政看向挂着的舆图:“引泾水入洛水?”
“正是!”郑国走了过去,“大王且看, 关中之地虽为平原,然地势并非无差。此平原乃是西北高,东南低。自泾水引水入洛水,利用高低地势之差,使得水渠自然而流动。”
说着,手指在舆图上挪动:“您看, 此乃平原屋脊,正是平原中最高线。自此开渠, 渠高于两岸田地, 引渠水灌溉, 亦是自流灌溉。”
嬴政跟着站在地图前,久久未语。
郑国指着泾河边一小山, “此山为仲山,山脚下为瓠口……”
桐桐想起关中之地流传的民谣,前两句是:九曲泾河弯, 冲出龙口入泾渠。
瓠口其实说的是河道的形状,此处泾河拐数道弯,河面宽阔,河道如同葫芦形状。
郑国的手指又开始挪动:“此处为卤地,而泾河含泥沙,泥沙为肥地养料,泾河水灌溉,此卤地可为良田……”
桐桐又想起民谣的后两句: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
后人不忘郑国之恩,却不知此时的郑国心中怀着怀秦、疲秦、弱秦之念。
才这么想完,就听得嬴政扭脸问李斯:“此人乃客卿举荐,客卿如何看?”
李斯看了郑国一眼,好整以暇:“大王,臣以为,此乃韩国疲秦弱秦之策。”
桐桐不由的朝李斯看了一眼,而后看向郑国。
郑国眼里的慌乱一闪而过,扭脸看向李斯:“大人何以这般揣测?”
李斯轻笑着看向郑国,“你入秦便找我李斯,为何?”
“自是因大人与韩非公子有同窗之谊。”
“此话自相矛盾!韩非乃当今韩王韩然之子,乃韩国公子,你弃韩国就秦,却希图韩国公子的同窗为你引荐,行叛韩之事,岂不荒谬?”
郑国马上接话道:“大人谬误!在下虽托人情,然心知大人与韩非公子素来不睦。韩非公子曲高和寡,此乃世人皆知。在下只要假托其名,以先生之心胸,以对韩非公子之不喜,必能助我。此亦乃在下之谋也,大人不能以此来揣测在下真心。”
李斯冷笑,“想来郑先生是不知长公主之能!咸阳城中消息,若想封锁,长公主能;而韩国呢?新郑城中可有秘密?不若稍等些时日,派人去新郑一探便知。韩王是否能做到滴水不漏!”
郑国才要说话,嬴政一抬手,看看李斯,再看看郑国,这才跟郑国道:“你乃水利大家,然则乃多年之前过秦,未曾详细探查。再则,山不移,川未必无改。你之谏言,寡人听来甚是有理!然水利非小事,需得现探现查,方能服众,也方能安寡人之心。”
他笑道:“不若,寡人派戍卫于你,另派官员随行,如何?”
郑国再叩首:“小人定不辱命。”
嬴政就朝外喊:“王翦何在?”
王翦自殿外而来:“翦在。”
“派人护卫郑国,山川之地,野兽横行,务必要护其周全。”
“诺!”王翦应着便退出去,然后吩咐属下:“护其安全为其一,其二,看住他,不使其逃跑,无论接触何人,所谈何事,尽皆禀报,不得大意。”
嬴政在大殿之内又吩咐黄琮:“传旨王绾——”
桐桐心说,王绾乃姚贾举荐给吕不韦的,此人在算学一道上颇为擅长。
好似正史上,此人后来也做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引荐之人,着王翦派人保护,却用吕不韦提拔起来的王绾跟随。
挺有意思的安排。
王绾急匆匆而来,嬴政交代他:“需得以客卿之礼待郑国,不得疏忽。”
“诺!”王绾应了,便请郑国:“客卿请随在下来。”
郑国忙拱手告辞,跟着一步一步的退了出去。
等人都走了,嬴政才看桐桐:“阿姊,李先生所言,未必没有可能。新郑之动向,需得探查清楚。”
桐桐应了一声:“我会着意留意新郑消息,一有发现,必及时禀奏。”
嬴政点了头,这才看李斯:“韩王未必能滴水不漏,但先生实乃滴水不漏之才。将心中猜测和盘托出,此乃臣不疑君之举,寡人甚喜!先生此举,亦教会政,为君者不疑臣。”
说着,朝李斯一礼:“先生受政一拜。”
李斯忙拱手,看着嬴政一时不能言。
桐桐便格外关注起新郑的消息。
韩国,新郑,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