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英出生在淮北山区一个农村,他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六人,三男三女六姐弟,他是最小弟弟。他的两个哥是农民,大姐二姐嫁给了农村,三姐中专毕业后在本乡小学做了老师,她与中专同学结婚成家。
张玉英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在玉英记事时,母亲说,在怀他时感觉又是一个女儿,是父母亲“贴心的小棉袄”。
母亲生下他不是女儿,却是个带把的儿子,他一生下就特别像母亲,母亲也特别喜这个小儿子。
父母的三女儿叫张玉琴,母亲给小儿子起名玉英,小名叫英英。父亲虽然不愿意给儿子起个女孩子的名字,但他又当不了家,只好同意。
母亲给玉英起的这个名字里蕴含着母亲对小儿子的深深期盼,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美玉一般温润,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英英比三姐玉琴小两岁,由于山区比较贫穷,英英从小穿三姐衣服长大,到了七岁他上小学时,母亲才给他做了男孩子的新衣服。新衣服只是上学时才能穿,回到家他还是穿上三姐的旧衣服。
玉英从小好学上进,犹如雨后新荷,破土而出,小学毕业即考上中学,初中毕业后又考上高中。但其父母却对家中幼子偏爱有加,犹如掌上明珠,让他继续读高中。高中毕业前,父母本不让他考大学,只因家里穷困潦倒,无法供得起一个大学生。他三姐初中毕业,成绩优异,考了地区师范。然而,就在他犹豫是否要考大学时,国家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允许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定向招收一批医学和师范大专生,补充到有关医院和农村中小学,学生在校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让玉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玉英听到这个消息,他给父母说要考大学,不管师范还是医学院他都上。父母一听可以免费上大学,他们就同意他考大学。
经过玉英的努力,他考试成绩可以报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费用需要自理,他家里穷没有钱上本科。玉英为了省下学校费用,他只好报考了省师范学院和省医学院,最后被淮海医学院护士专业录取。
八十年代初,国家进行了改革开放,城市不断的在扩大,乡村也不断的在发展。这个时候,为了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城乡医院规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急需高学历护士。各医学院校首次增设了护理系,面向高中生招收护士大专生,玉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录为护理专业。
大学开学了,玉英带着行李来到医学院报到,他被分到护理系一班。全班48名新生仅有四个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张玉英是四个男生中唯一从农村考入的学生,其他三人都是从城市考入的,他们四个新生分在同一宿舍。
护士班为大专班,学制三年,玉英在学校品学兼优,是班里的优等生。三年护理专业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毕业分配。他们本届护士专业的同学,大部分分配到县乡人民医院,玉英比较幸运,他与五个同学分到淮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总算是进了城市。其中本班他与女生田梅英两人,二班有三个女生共五名同学分到一起。
第四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市立妇产医院,规模较小,由于不能适应城市居民增加的发展,市政府将妇产医院扩建后,改为一所综合医院。由于是由妇产医院改建的,这所医院虽然增加了内、外等综合病区,但妇科和产科仍然是重点,这所医院成为全市有名的妇产专科医院。
玉英在大学分配工作后,他先回老家去休假看望父母,到了报到的日子,他背着行李来到淮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报到
玉英告别了父母亲和哥哥姐姐,从山区老家坐汽车、火车赶到淮山市已经是下午六点多,医院已经下了班,他只好在医院附近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在旅馆附近随便吃了点早饭,八点钟他背着行李来到医院办公楼,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人力资源科。
玉英心里想,我一个穷山区的孩子,终于大学毕业来到城市大医院。离开老家时,父母亲对自己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嘱咐自己到了大医院一定要好好工作,为父母争光。
今天,张玉英终于以一个大学专科生的身份来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今天报了到,就成为一名白衣工作者。
与张玉英一起分到第四人民医院共五名同学,只有他一个是男生,按说应该分到内科或外科作护士。但是,医院将他分到妇科护士站当一名妇科护士。
玉英来到人力资源科报到,他看到办公室只一个女干部,他上前说,“我是医学院今年刚分到第四人民医院的护士,我来报到”。
人力资源科这位负责分配的女干事姓刘,刘干事接了玉英的派遣介绍信,看了看对他说,“张玉英同学,我姓刘,你们学校分配到我们医院共五个人,经院领导安排,你分到了妇科一病区护士站,你坐下等一会,我马上通知妇科一病区护士长来领你去报到,具体的吃住由妇科安排”。
玉英毕业前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外科实习,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