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1 / 3)

吃完饭,楚易打算在这条街逛逛,刚刚只是走马观花,也没仔细考察各个书坊的经营状况。

随意挑了一家书坊进去,里面并不像他的书肆那样,除了书架就是桌子,反而像是进了哪个大户人家的书房,里面挂着名人字画,摆着绿色盆栽,还有单独的座位让人品茗。

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楚易不由一愣,环顾四周,竟还有伙计捧着图册目录给客人展示,可以说与现代书店都不差什么,甚至还更好。

此时一个伙计上前询问,自楚易进书坊起就有人观察他,看出他的茫然,这才上前来服侍。

这些底层的伙计都炼出一双利眼,哪些人需要人服务,哪些人只想自己看看,哪些人手脚大方,哪些人穷酸地只能拿出一文钱。

像是楚易这种只穿布衣,又头戴唐巾的读书人,就被归到态度需随和,却也用不着太过殷勤的一档。

“这位老爷,可是来送书稿的?”

看到楚易目露疑惑,伙计就知道猜错了,讪笑了下,转手就指向挂在正对面墙上的红色报帖——

本坊敦请常州薛文涛先生精选三科乡试墨程。凡有同门录及朱卷赐顾者,幸认南京三山街存义堂书坊不误*。

墨程指的是墨文和程文,前者是科举中式士子的卷子,后者则是从前者中择优选入乡试录,充当范文的卷子。

而朱卷指的是为防止字迹作弊而用朱笔誊录的士子的文章,同门录则像是同学录,大多只记载考中者的姓名,有时还会记载几篇科举文章。

乡试刚过,那些刚刚取中的举人还未领到赴礼部印卷会试的口粮和脚力钱,有些穷苦人家出身的便将考卷答案卖给这些书坊,得到的银钱虽不多,可也足以支撑一段时日。

书坊得到这些文章,便集成一套乡试精选集,刻印出来再卖给下一波学子,这些学子就像麦子,每年都被割完一茬又一茬。

这伙计就是把他认成来卖卷子的了。

那这其中有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楚易摸着下巴,伙计叫了他几声才回神,谢过对方后,就离开这家书坊。

回到书肆后,楚易集中精神,又一次看到那个文件夹,页面还停留在上次翻到的西游那里。

心里想着做个标记,页面右上角就出现了一个黄色的五角星,使用过浏览器的人都知道这是收藏的意思。

这金手指这么智能吗?

楚易惊喜。

那有搜索功能吗?没有搜索,想要找一本书那可太费劲了。

他又尝试在脑中呼唤,竟然真的在文件夹上方出现一个透明的搜索框,想搜什么书,直接就可以输入进去。

楚易眼睛发亮,在搜索框中输入乡试两字。

马上下面就出来一排排书名——

其中有各个府州的乡试录,还有内容中提及乡试的各种书籍,连每届乡试每个学子所做的文章都包含在内!

而且这不是仅有今年的,从元代开始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为止,横跨将近六百年,每一次的乡试资料都排列在内。

楚易呼吸急促,这不就是古代版的真题集吗?还是历年真题都有!

现代考试那些辅导机构什么卖的最好?

除了自己编写的教辅用书,就是各种真题卷子了,有按时间排列的,有按题型排列的,总之就是一个热销的大动作。

感觉那一百五十两的债务有着落了,楚易先将浮动的心思压下。

既然方向有了,那现下要考虑的是这种真题集有没有人会买,什么人会买,如何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很多人不太了解,其实古代也有所谓的‘真题集’,那就是朝廷颁刻的各级《试录》,有乡试录,有会试录,最后还有个进士登科录,里面包括考官名单、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和程文等内容,其实比起只有真题的现代卷子信息更全。

每届乡试,朝廷都会在揭榜前刊印出各府的《乡试录》,然后在鹿鸣宴上颁发给乡试入场官员和中式举人。

入场官员大概三十几人,应天府定额录取135位举人,加起来也就不到170人。

这人数其实不少,再加上各种亲戚和官场朋友,基本就覆盖了当地的上层阶级。

然后市井书坊通过银钱买卖,肯定也会得到乡试录的抄本,这就覆盖了当地的中下层阶级。

那难道这就是死路了吗?

其实不然。

关键是那个所谓的《乡试录》,并不是参加乡试之人的文章都会刻录,实际上即使是中试的135人中,也只收录不到20人,其中可能还有一人多文的情况。

而剩下的那些人,有的会把文章卖出,有的却不会,因此坊间收录的肯定是不全的。

其次,就算是被收录的20人里,乡试录中的文章也未必是他们的。

这是

最新小说: [综]心口不一 直到我们结婚那一天 斗罗:我成了千仞雪的妹妹 打断女主狗腿gl 当我清醒后我无能为力 小公爷追妻纪事 荒古第一孝 穿到1973年了怎么办 [综英美]嘴炮侠 暂时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