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垂眸而立,稍长的睫毛与柳叶般舒展的眉相得益彰。
公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
只两三息功夫,李月郎便驾轻就熟地反应过来,笑起来道:“二位应是赵州苏氏的后人吧,如今眉州名门苏家的郎君。“他的声音也如月光般清朗。
苏轼“呵呵“答:“老子正是。“
我也附和答:“正是在下寒门,李郎君如无他问,在下可领你去后院逛逛。“
大些的不足为虑,大概是个才华满腹却不羁的公子。而小些的,这个长相若女子的倒是不容小觑,能屈能伸,回答中放下身段合乎礼数,后不忘初衷,还时刻拿松子的事威胁他。他无奈苦笑,若阿娘能如他般屈一下,那便不知能求得多少全了。
“既在书院,便该行文人雅事。“正当二人好奇时,李郎君收起折扇,往东厢房一指,“对出下联,便放你们一马。“
我生怕这位贵气凌人的李郎君再加码,忙截住苏轼挑事的话头,皮笑肉不笑地问:”十三郎拜请李郎君放马过来!“
李月郎的眼尾挑起,眉梢更是舒展开来:”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为琵琶路为弦,何人能弹?“我霸气秒接。
”松子倾斜落,子松口,允客入。“
”桐油竖直刷,油同漆,遮人干。“苏轼看着阑干下的油纸伞,漫不经心地对道。
”竹笋水平合,笋逐风,吹伊梦。“我稍忖片刻,注视着墙下几丛翠竹道。
三人不知道间,屋里的三人对话顿了几息。
李月郎侧身让二人,跃上墙后回头呼:”十三郎,月郎在后院罗汉松处恭候。“说罢几个起落消失在灰瓦间。
屋内的三人都从对方眼中读懂“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欣慰。
苏轼悄然上前探路,我命苏五、木桃往香樟树下的灌木丛中候着。二人应“诺“退下后,我便跟上大兄,潜入屋内。
待我们在屏风后藏好时,透过屏风上几层素纱隐约看见三个人,有两个我们认识,正是张方平、刘微之左右相对,还有一个与李月郎眉眼有几分相似的美髯公。
张方平向上首那美髯公提问:“李大人,您不远千里从陕州前来,自是为变法之事。下官与欧阳公不和,人尽皆知,自被划入守旧派。今日,下官问大人三问,若大人答得上,下官便全力支持变法。“
李大人抚了下美髯,和气地笑道:“张公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