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汤汤,沉淀了历史,载走了往事,流逝了岁月。
今天,当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孙世宝站在大清河风景区的大堤之上,吸呼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满眼的美景、迎看着一张张快乐而幸福的笑脸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虽然生养自己的双水集村已被拆迁,旧址之上早已是高楼林立、绿植葳蕤、鲜花吐芳、百鸟鸣啁,但是脚下这块曾经养育了自己五十多年的沃土以及村南村北日夜流淌着的大清河和小清河,却留下了太多太多让自己终生难忘的往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孙世宝还是双水联中的一名学生。
十四岁的他已由一名家族历史的好奇者、探索者,变成了一位继承者和亲历者。
有多少个清晨,孙世宝站在村后小清河的沙丘之上,任狂烈的寒风吹拂自己滚烫的脸颊,幼小的胸膛中就会升腾起无限的感慨,虽然当时他说不清道不明这种感慨到底是什么,但在心里却朦朦胧胧的意识到,作为家族的一名成员,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延续和改写家族的历史!
每当这个时候,冥冥之中他就会听到从遥远天边传来的微弱却又好似是近在眼前的呼唤,此时自己单薄的脊背上,就会强烈地感受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那是老父亲对自己万千次的叮嘱和他几乎是对未来生活的全部期望。
要想实现这个深藏于心中但还不甚明确的目标,时下,适合自己的只有一种途径——努力学习,考取大学,像当年二爷那样,凭本事走入城市,用能力为自己赢得一种全新的生活。
对孙世宝来讲,上学还是具备一定有利条件的,因为村中的双水联中就自己家后面。
双水联中占地三十多亩,这儿曾经是王家的祠堂。前清时期,王家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在村里有良田千亩,在城里更是生意兴隆。当时族人便出钱在村北最好的土地上修建起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家祠。
可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家祠却被全部拆除。由于当时急需修建一所学校,新兴乡政府便决定在王家祠堂旧址之上,利用拆下来的砖石料,建起了这所联中,里面不仅设有小学、还有初中和高中。
来双水联中上学的虽然只有双水集村、周家庄、马庄等附近六七个村的孩子,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多,家家都有四五个,所以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因为双水联中设立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班,所以孙世宝的叔伯兄弟、姐妹几乎全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由于彼此间年龄差异比较大,所以他们都零散地分布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各个年级中。
双水联中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也多,但在当时老师却奇缺。毕竟当时上过学、能识字的人太少,能教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尤其是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当时只有三名老师。这三人可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们不仅要教语文,算术,还要教体育、美术,而且有一段时间,还要带着学生上劳动课,去野外拔草喂养学校的肥猪和兔子。
为了保证上正课效果,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当时实施了颇具时代特色的“复式”教学法,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的这一边是小学二年级学生,那一边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上课的老师先给二年级学生讲完后布置好作业,然后再过来给五年级讲。这种情况下,孙世宝就跟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哥哥姐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同班”同学。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下课后可以很正常地跟他们搭档,一起玩耍。
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刚刚过去,学校的一切正渐次走向正轨。孙世宝上小学时,就连教材也是经常修来改去。虽然上课的教师都极其认真负责,但毕竟他们只是代课老师,当时村里给他们的工分都不多,他们拿到的那点钱很难养家糊口,而“复式”教学法又让他们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所以他们的生存压力并不比一般村民小。
这一切,当时幼小的孙世宝无法也根本没有心思去了解。
四十多年后,在外出工作三十多年的孙世宝探亲回家时,在大清河岸边偶然遇到了当时教自己的赵贵玉老师。
赵老师是双水联中的第一任教师,更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教着孙世宝的老师,从教四十多年来,他在为附近四乡八邻孩子的启智教育方面倾尽了毕生心血。
“赵老师,你这是出来锻炼身体呀?”孙世宝握着他的双手说。
“是呀,世宝你回来了呀,是要常回来看看,你看多好的风景,以前真得是想也不敢想呀!”赵老师用手理了理已经稀疏花白的头发,心情极好,满面红光。
“听说您退休了,是该好好歇歇了,干了四十多年,不容易呀!”孙世宝与赵老师并着肩,边走边说。
“是呀,去年退休了,总算是过上好日子了!”赵老师无限感慨地说。
“世宝,你是不知道,那几年的日子差点就过不下去了!”赵老师凝视着前方,深邃的目光在霎那间就穿越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