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绣、青青,在家吗?”
一大早,二舅母李氏提着一篮子的米糕过来了。
在屋里做绣品的叶母和叶青青,听到李氏的声音赶紧出来。
“二舅母好。”
“二嫂,你怎么又拿这么多的糕点过来。”
李氏骂道:“还不是因为林小子这臭小子毛手毛脚的。”
“拿个糕点都拿不稳,把糕点摔在桌子上,都给都给摔碎了。”
“这些糕点摔碎了不好看,也不好拿去码头上卖,我就拿了一些过来。”
叶母接过李氏手中的糕点,让叶青青给李氏泡碗蜂蜜水。
叶青青没一会就泡了三碗蜂蜜水出来。
李氏看叶青青泡了蜂蜜水,笑道:“又不是外人,怎么还这么客气,这蜂蜜水多呀。”
“自家养的蜂,又不要钱的。”叶母住得近,和二舅母的关系一直挺好的。
李氏喝着甜滋滋的蜂蜜水,但也冲不走她心中的焦虑。
李氏皱着眉,忧心忡忡地和叶母诉苦,“最近码头上人很少,每天也卖不了多少的糕点和茶水。”
叶母心急地问道:“最近茶水摊子上,每天还是卖剩很多的茶水和糕点吗?”
糕点能多放几天,今天卖不完明天还能接着卖,但是茶水不能隔夜,用掉的糖和其他的材料,本钱也要不少呢。
叶青青见叶母和李氏聊得正起劲,她在这里也插不上,就偷偷溜走了。
其实叶青青不在,两人聊得更起劲了。
二舅母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是呀,以前每天都要做一次糕点,如今两天才做一次,而且还卖不完。”
“而且呀,每天还卖剩不少的茶水,这茶水里面的材料也要不少本钱,糖多贵呀。”
叶母知道,开年的时候,娘家掏空了家底买了小山和荒地开荒。
夏收的时候收成不好,而且坡地的金银花也被暴雨给打落了大半。
上半年不是忙着春耕和夏收、就是下暴雨,码头的茶水摊子也没怎么出摊。
这半年来,娘家家主要靠着李氏和王月牙做绣品的钱帮补家里。
现在王林和王月牙也都定亲了,再过两三年就就要成亲娶妻。到时要花的钱人可不少,也难怪李氏愁眉苦脸的。
叶母提议道:“年前家里在大集上卖糕点,生意不是挺好的吗?要不也做一些糕点和便宜的茶水到大集上卖吧。”
“听说镇上的粮价还是居高不下,卖糕点有人买吗?”
码头上的糕点卖不出去,就是因为现在的粮食的价格翻了一倍,糕点的价格也跟着涨了一倍。
那些客商都是外地的,不像威海县因为暴雨粮食欠收。
他们那边粮食的价格可没这么高,因此都觉得糕点太贵了。
之前时年好,王家的十几亩良田,除了自家吃的还有剩余,平时卖的糕点就是用家里的粮食做的。
但是去年和上半年的收成都不好,王家的粮食除了交粮税,剩下的都是自家吃的。
要做糕点,只能高价到粮食铺子去买白面,糕点的成本就高了不少。
“我记得上半年家里的荒地都是种了玉米的,红薯也种了不少,这两样家里都有多的,要不就用这些来做糕点。”
李氏拍着大腿笑道:“还是你有主意,现在粮食贵,大家也吃不起白面做的糕点。”
“用红薯、玉米这些就挺好的,我回去和娘说一下,研究研究要做什么糕点。”
说完就匆匆忙忙赶回去了,连蜂蜜水都来不及喝完。
下午叶姥姥就提着一篮子的糕点上门了。
“娘,你这动作也太快了,上午才说的,这么快就将糕点做了出来。”
叶姥姥将装着糕点的篮子递给叶母,乐呵呵的说道:
“这有什么,这糕点我每天都做,难道换了材料就不会做了?”
听到叶姥姥的声音,叶青青赶紧放下手中的针线,一路小跑着出来。
“好香啊,姥姥,你又带了什么好吃的过来?”
叶姥姥摸了摸叶青青的小脑袋,笑道:“你看看不就知道了。”
“玉米馒头、玉米红枣蒸糕、玉米桂花糕,都是用玉米面做的糕点。”
叶姥姥点了点头,“还是你娘鬼点子多,之前做糕点的白面都是在粮食铺子买的。”
“如今整个县里的粮食价格都翻了一倍,哪里用得起白面。”
“还好家里的荒地,上半年种了不少的玉米,家里有多的玉米面,用玉米面来做糕点正好。”
“快尝尝这些用玉米面做的糕点。”叶姥姥赶紧招呼叶母和叶青青过来尝糕点。
叶青青所有糕点都尝了,“味道还是不错的,但是口感确实要比白面做的差一些。”
叶母觉得还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