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厂的土地是国有的,老厂长年前就找县长汇报过工作,周青连原则上同意由许如意接手,并且对老员工的安置问题提出了要求。
经县上集体讨论,许如意提出的玻璃厂整体收购方案通过,县政府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程序,配合许如意和老厂长做好员工安置工作以及后续重新开办新厂的一系列工作。
工作组找专业人员进行了资产清算,将玻璃厂打包卖给了许如意。
有政府保驾护航,许如意放开手脚,大胆改制。
首先对玻璃厂老职工补发下欠的工资,并请老厂长出面,和厂里的职工谈话,愿意重新回厂里的,玻璃厂重新开办起来以后,正常领取工资,工资结构会有所改革,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非工作时间加班,有加班工资,节假日加班,三倍工资,年终有年终奖,国家法定假日有职工福利。
不愿意留厂的,可以买断工龄,由本人提出申请,并签订买断合同,按每年五百元的工龄标准一次性支付习断工龄款,同时解除其职工身份,今后不再享受职工身份的福利待遇。
许如意将这些事情全部交给郑厂长去做,她只负责给钱,老厂长对厂里的职工知根知底,这次许如意说要返聘他重回玻璃厂继续担任厂长,只不过现在改成公司,再也不是郑厂长一个人的一言堂。
老厂长很愿意回到厂里,回到他熟悉的岗位,做回他熟悉的工作。
新厂的手续也是一路绿灯办下来的,但也用了差不多一周才全部办妥,名字就叫如意玻璃厂。
老员式补发工资的事,安排在了下周,许如意需要根据员工的去留,再具体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正月十五,过小年,许如意给许琼芳姐妹俩连放两天假,正好三伯也在县城,包子铺那边的装修工作暂停两天,全部人都回家过节去了。
许如意给帮装修的工人,还有黄志高一家,将当天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鸡蛋各装了些,就当作过节的福利拿给他们带回家吃。
另外就是给许琼芳和许琼娥姐妹俩结算了十天的工资,一人给了两百块钱。
两个人拿着钱笑眯眯地装在贴身口袋里,去街上买了些糖果和各种小东西,许如意让她们自己将店里的菜多装一些带回去吃。
许琼芳和许琼娥不客气地装了一个大编织袋,按理说自家也种了菜,但自从吃过如意店里菜之后,许琼娥就觉得自家种的菜都是次等货色,根本比不上如意这里的菜。
有必要拿回去给妈和小弟东华尝尝。
对了,东华和知意同岁的,两个人今年都上初三,只不过东华学习不算好,还不知道能不能考起高中。
许如意姐妹前世受三伯一家照顾良多,所以这一世,许如意愿意报恩,对三伯一家能拉就拉一把,目前她还算有这个能力。
许东华那个时候也很小,不过也和许如意家姐妹俩相处得很好。
前世,许东华就没读高中,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读不到大学,甚至高中都很少读。
在他们看来,这很正常,在家里种地也赚不到钱,只能维持温饱,读书也读不进去,年轻人都出去外省打工了,每年春节回家带着大包小包还有辛苦一年攒的钱回来,过了个年又两手空空踏上打工的征途。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并没有改变多少现状。
许如意找三伯谈了一下,建议让东华办休学,然后来县城的中学从初二开始借读,晚一年参加中考,最好考起高中来。
活到老,学到老,知无涯,生有涯。
三伯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家老大老二就靠读书考出去的,毕业了就在市里工作了,两个女儿没考出去,在家里混了两年,还好如意让她们进城来帮忙,如果再这样混下去,她们的结局会和绝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早早的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生孩子,然后被丈夫和孩子绑住一辈子,或平淡或凄惨地过完一生。
农村很多老实的妇女,经历过婆婆的刁难,经历过丈夫的家暴,伺候婆家一大家子,任劳任怨,却无力反抗,最终就这样过完一辈子。
甘心吗?没有人会甘心,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青春年少的时候,谁没有梦想,谁不曾幻想过未来呢。
三伯现在就觉得如意特别厉害,承包土地,开办公司,又听女儿的话,开包子铺,并且要将包子铺交给琼娥打理,琼芳则去公司去了。
她就是读书读得好,听四弟说上个学期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
所以她这么厉害。
三伯决定回去得好好说说东华,眼瞅着又要开学了,估计他连寒假作业都没做完呢。
人家知意,早就把作业做完了,还画了好些设计图,拿给许妈妈参照着做衣服呢。
反观许东华,在家里不是上树掏鸟,就是下河捞鱼。
唉,终究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只要不让他读书,他就觉得天都是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