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面的题
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50公里,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按原路返回。求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公里?
分析:此题有一个误区,认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想法,是错误的。错误源于平均=速度和÷2的思维定式。没有定式,我们无法前行,抓住定势不放,我们就会被死死的束缚住仍无法前行。我们必须冲破束缚,继续前行。这里面的打破,不是打碎。不是忘恩负义,不是过河拆桥。而是解开。是前赴后继,破壳而出。这是因为定势由抓手变成了束缚,变成了拖累,所以,要解开束缚摆脱脱累。
换一种想法。
(上山的路程+下山的路程)÷(上山时间+下山时间)比(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更精确,更合理、更根本。可惜的是,我们既不知道上山的路程,也不知道下山的路程。既不知道上山的时间也不知道下山的时间。
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路总是有的。只有在懦弱、懒惰、好吃懒做的人面前才会走投无路。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眼前一亮,这山路的长度总是不变的吧!!(上、下山的时间也是不变的)
根据这个思路,写出过程答案。
白天明自认为讲述得体,逻辑清楚。他愉快地走向一边,等待收获的到来。
白天明观察那边的杨家母子,两个人各自把目光盯在各自的手机上,互不干涉互不干扰,和平共处,争取共赢。
“妈,你说,唱歌能挣钱,听歌也能挣钱。那他们是挣谁的钱?”
“不知道。反正我又挣了3角。”
“我挣了5元钱了。”
“儿子,行啊!比妈强!有出息!”
“妈,你也猜成语吧!还是这个来钱快。”
“儿子,妈玩不了。妈肚子里也没有几个成语,要是说‘这儿嘎达、那儿轱辘、干巴楞子、糊巴烂肯’这个我还有一套!”
“安之若【 ?】”
杨威皱着眉头眼珠不停的转动,嘴里自然自语,“安之若——安之若——安之若——”
白天明按捺不住,张口说道:“安之若素,就是遇到不顺利的事和平常一样淡定安然,毫不在意。类似的成语还有‘安然自若、淡然处之、坦然面对’;安字开头的四字成语还有‘安土重迁、安身立命’。”
“老师,你还会猜成语?”杨威睁大了眼睛,迸射着惊讶的目光。似乎发现了意外的惊喜。
白天明脸上充满了欣喜的笑容,“我不但会猜成语,我还会解释成语,还能说出一些成语的出处。”
小孩子也会尊重。杨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
“老师,你看这个成语是啥?”
白天明看时,狐(假)虎威、为虎作(伥)、久(假)不归、叶公(好)龙、狐死首(丘)。这些他都填上了,就剩下面几个:扬(长)避短、取(长)补短、(长)年累月、( )豆千秋,狻( )食猿。
白天明放下手机,慢慢说道:应该是(俎)豆千秋。俎,古代祭祀盛肉类等食品的器皿;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俎豆’的意思是祭祀、供奉祖先的意思。后一个( )填(猊),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也有说是狮子的。以猿为食,也吃虎豹。传说中,狻猊吃猿的时候,咆哮一声,猿听到了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站成一排。狻猊手拿石块挑选好要吃的猿,就把石块放在这个猿的头上。这个猿双手紧紧抱住头上的石块,生怕它掉下来。又是一声咆哮,其余的猿尽皆散去,只剩下被选中的猿。这就是狻猊食猿的故事。这故事还是我小时候听邻居齐振庭讲的。这个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去世了。可是,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没有被他带走。我曾经查了一些字典,没有找到这个成语。我以为它失传了,没成想还传了下来。我曾经多次探究过这个成语典故的意义,猜测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或者是大难临头束手就擒或者是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云云也未可知。悔恨当年齐振庭活着时没有向他及时请教。其实,他也未必能说出这个成语的本意。往事如烟随风飘去。留下的只是曾经的记忆。
杨威用羡慕的眼光瞅着白天明,半天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陈言做完了题,在旁边等了半天。白天明接过试题本,
设山路长度为s,那么上山的时间为s/50,下山的时间为s/80.
∴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2s/【(s/50)+(s/80)】=2s/【13s/400】
=800/13(公里/小时)
答: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800/13公里/小时。
白天明肯定了陈言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后,说:“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没有关系。即山路是100和山路是200的平均速度是一样的。所以,不妨设山路为40米,于是,
平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