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爷子知道大儿媳妇是个好的,不会做出让家庭不睦的事来,他看向大儿子李景行,“给你二弟写封信,查查景月当年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谢知梅。”
她到底是死是活?
这个晴雯,到底是不是景月的孩子?怎地就被卖入国公府当下人了?
李景行赶紧点头。
虽然是十几年前的案子,可李家若插手,季晴文担心被人关注,再起是非,若把李家拖下水就不好了。
“舅公,别去打听了,表哥办事稳重,他会搞清楚的。你们才入京,又得圣心,想来会有很多人盯着你们,若是父亲的案子牵扯上你们,就不好了。”
到时候,林家也会被牵扯进来。
李盛中沉着脸,“他虽被除族,可到底是我儿子,我弄清他犯事的原因再正常不过。若是有人以为他被除族,就可以任意栽赃陷害,那我拼了命也要为他讨个公道。”
除此以外,血脉也很重要啊。
李景行见季晴文担忧,宽慰道,“他已经被除族,便是皇上知道我们在查也无妨,牵连不到我们头上的。若他是冤枉的,也能还你一个清白,你那表哥年幼,没人帮衬,他查不到什么。”
十几年前的案子,能查到什么?
只是老爷子当年气极,把人撵出去不再管,后来闻得死讯,府中三爷成了禁忌词,再没人提,现在看到疑似儿子的女孩子,想要知道他所犯何事、有无被人陷害,求个心安而已。
至于多贵。
凭借着幼时的记忆,他在李家蹲守了一个多月,也曾用小货郎的身份进过李家,但根本没人提及李三爷,想到他被除族,找他们也无用,便去找当初一同被判刑的几家。
那些人家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斩首,被贬为官奴的,他也找过几个,都认命了。
后来,他又想方设法混进了衙门,想去档案房翻翻,可根本靠不近。万般无奈,找了谢知梅当年所在的青楼,可当初的老鸨已经病故,她同时期的姐妹或从良或死,也没人帮得上忙,只好折转返京。
不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他不是落水就是摔断腿,日日与药为伍,眼看着要到京城了,又受了寒,一病半个月不起。
要不是当初林老爷拨了个人给他,他怀疑自己早就死了。
他不知道,比他更焦心和无语的,是赵至淳。
义康王府能人辈出又有权有势,多贵查不到的,王府的人都能查到。
谢知梅,是义忠亲王妃的庶妹,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且熟读诗书,是京城远近闻名的才女,京中追求她的权贵不计其数,可因她母亲是秦淮河上的妓/子,没人愿娶她为妻,只想纳她为妾。
而她,都断然拒绝了。
后来,义忠亲王坏事被拘禁,王妃也被幽禁,谢家成年男丁被斩首,十二岁以下男丁流放千里,女子没为官妓,她被充入江南教坊司。
在那里,与李景月一见钟情。
李景月不顾身份要与她在一起,李家断然拒绝,几番劝说、强行拆散无效后,便将李景月逐出家门、剔除族谱。
李景月凭自己的本事在当时的赵知府手下当差,颇得器重。后来,赵知府贪昧赈灾银粮、草菅人命、意欲毒害钦差被抓,李景月作为他的左膀右臂一同被押解入京。
谢知梅一同入京,四处求人打点、无果,随后去了一处幽静却奢华的宅子,一呆两月。
当时正值义忠亲王余孽与民间乱党勾结,朝堂和民间都不安宁,直到明远帝外祖家协助,守住京城、王朝内四处剿匪,又有太上皇病倒禅位,天下初定,赵知府的案子连同其他经年的案子才被审理。
证据确凿,赵知府斩立决,李景月秋后被斩,谢知梅不知为何没有被牵连,反而在场外观刑,当场吐血,此后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突然有天便被人接走,再也没有消息。
而她所生的女儿则与多云、多贵一起,被当成李景月的家人罚没为奴。
赵至淳看着暗卫查到的那一摞东西,有些头疼。
本来是想不到此事与皇帝有关的,毕竟当初心悦谢知梅的权贵有很多,可能让谢知梅从江南一路跟到京城,还让她安然待产,后来被接走还查不到蛛丝马迹,又有赵至清所说的那幅画,除了皇帝,他不作第二人想。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晴雯,到底是李三爷的女儿,还是皇帝的女儿?谢知梅,是死是活。
当然,赵至淳更倾向于谢知梅已死,否则,她不会任由自己的女儿流落在外、不管不问。
当然,也有可能晴雯就是李三爷的亲生女儿,皇帝以她为条件,威胁谢知梅留在自己身边。
可宫里并无这样的女子。所以,谢知梅十有八九死了。
皇帝爱过、恨过、恼怒过,不再管晴雯这个女孩子,也是有可能的。
于是,当赵至淳知道李家也在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