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宇文化鸡的大军离洛阳越来越近,先占据了东郡,把军中辎重留在东郡,令王轨守着辎重。
宇文化鸡继续轻骑北上,在童山与李密的瓦岗军相遇。
双方一言不合,立刻开战。刚开始的时候,瓦岗军处于劣势,就连主帅李密都被流矢射伤,当场堕马,昏迷过去。
眼看瓦岗军就要大败的时候,秦叔宝率着援军赶到,救下了李密,并打退了宇文化鸡的几波进攻。
到了这时候,双方已从早上战斗到晚上,都精疲力尽,便各自收兵。
可到了第二天上午,后方传来消息,说留守东郡的王轨带着辎重,投降了李密。
那些辎重不但有粮草,有攻城器械,还有从江都搜刮来的大量金银珠宝。
这一下,宇文化鸡的大军哗然,立马散伙。
很多御林军将领,比如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等人,干脆就率领本部人马,直接投降了李密。
最后,愿意继续追随宇文化鸡的仅剩下万余人。宇文化鸡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便断了争霸的念头,退往魏县。
表面上,童山这一战是李密胜了,但李密的很多直系部队在这一战中伤亡惨重,只能算是惨胜。
宇文化鸡败走后,在洛阳休养生息的王世充抓住机会,领军出城,在邙山袭击李密的瓦岗军。
这一次,轮到李密大败,真是应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句话。
常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而邙山这一战居然就是瓦岗军的落幕之战。
遭到重创的李密往东逃往武牢关,身边剩下两万人马。
瓦岗军的残部如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邴元真、单雄信等人,纷纷都向王世充投降。
而李密身边人也没有了战意,都劝李密率部投降李渊。李密此时也觉得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便去归附了李渊。
瓦岗军的名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谋士魏征等人也随着李密,先后降唐。
轰轰烈烈、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和骁果军双双走向失败。
李密和宇文化鸡死磕的结果,却是无意间壮大了王世充和李渊的实力。
其中,最开心的人莫过于李渊。
自己不出一分力,两个枭雄退出争霸队伍,还白白得了一批猛将和两万多名久经沙场的军士。
其实,李密也好,宇文化鸡也罢,他们和当时很多群雄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头疼问题,就是内部很不稳定。
如果一直顺风顺水打胜仗,大家都不会起异心,但一旦遭遇惨败,可能就会立刻分裂,散伙走人。
李密统领下的瓦岗军,他的内部矛盾太大了,犹如一股暗流。
瓦岗军内部有好几种派系,一种是翟让旧部。因为翟让无罪被杀,翟让旧部很多人一直对李密心存不满。
其中代表人物徐世绩,就曾在宴席上,开玩笑地指出李密厚待刚刚前来归附的人,而忽视了瓦岗军旧部。
结果,李密没把徐世绩的话当作一回事,没有安抚好瓦岗军旧部。
一种是外来派,这些人有因为粮食而投奔李密的起义军,也有大批隋廷降军,刚刚还收编了宇文化鸡的部队。
这些人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打散开来,甄别使用。
否则,这些人一有风吹草动,是很容易就投入他人怀抱的。
可惜,李密只是收编了他们的人,没收他们的心。
最后一种是李密培植的直系派,如王伯当、贾闰甫等人,也是最支持李密的核心力量。
偏偏这一派麾下的军士在童山一战中,阵亡最大,导致李密的掌控力直线下降。
说到底,李密根本无法调和瓦岗军的内部矛盾,导致瓦岗军在邙山一战后,直接就是散伙,各奔东西。
李渊看到李密来投降十分高兴,拜李密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
但李密降唐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得不到重用。
李密远不如自己的旧部秦叔宝、徐世勣等人,受到器重。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像李密这样的人,谁敢重用,以前能杀翟让,以后就有可能杀李渊。
于是,李密向李渊提出,让自己去山东收抚旧部。这其实是一招金蝉脱壳。
李密不甘居于人下,还想着叛唐后,东山再起,真不知道当初为何来降。
李渊居然答应了,放虎归山,还让李密带自己一半的人马离开。
于是,李密带着王伯当、贾闰甫、张宝德离开长安。李密走到半路,就向部下透露出反唐的意图。
张宝德虽然是瓦岗军旧部,但是已经铁了心,要为大唐效力,就偷偷地跑回长安,把李密要反唐的事情报告给了李渊。
李密这时也知道事情不妙,干脆变更行军路线,攻克唐帝国治下的桃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