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杨秀兰道别后,秦思敏就继续找到杨帮富家,把这次带来的物资都卖给了他。
杨帮富告诉秦思敏,由于快入冬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冬天的棉衣、棉鞋、棉袜、手套、帽子、围巾、煤泥、煤球、毛线等东西,需求量都会明显上升,如果她有渠道的话,可以多弄点,他负责找客户。
秦思敏点点头:“好,杨哥,我想想办法。如果能弄到的话我联系你。”
秦思敏回家后,周青青叫她:“思敏,快来看,咱们院子里的菜都长出来了。”
秦思敏过去一看,还真是,秋收这一个多月一直没太注意,她们刚盖好房子时候种的菜,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基本都已经差不多了。
秦思敏和周青青当时都是种的白菜、大葱、萝卜这一类比较容易种、又耐存储的冬储菜,所以虽然两人对菜地打理的少,但长得还算是不错的。
秦思敏开心地说:“这下,咱们冬天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了,终于不用再吃珍娥婶子家的菜了,要不一直吃人家的菜,我都不好意思了。”
周青青又跟秦思敏说起,明天要去永丰公社有大集,问秦思敏要不要一起去。
秦思敏以为自己听错了:“赶集?这么光明正大地赶集,不属于投机倒把吗?”
周青青笑了笑:“没事,这个是上面允许的,从前两年开始,慢慢开始允许民间一些小规模的以物换物,秋收后指定一天,直接公开进行赶集,今年的赶集就定在明天,只是目前还不允许金钱交易,只能以物换物。”
(这里是听家里的长辈说的,我们这边从改革开放前,就开始选一两天,尝试进行民间小规模的以物换物,这个是政策允许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的。)
秦思敏当然是答应了,没想到这个时候竟然都有了这种政策允许的交易,她虽然没什么需要交换的,但是一年仅有一次的机会,哪怕只是去看看也是好的。
毕竟,秦思敏上次看到这种合法自由交易的场景,都是前世的事情了。
晚上秦思敏想了想可以去带到集市上的东西,由于明天的集只能以物换物,她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所以秦思敏主要的目的是逛,稍微带点东西,感受一下大集的氛围就行了,重在参与嘛。
秦思敏想了想,拿了一件女士的红衣服,红围巾,想着万一有结婚的人能用到。
秦思敏又想起白天杨帮富说的话,最近冬季衣物的需求量比较大,又随便从空间里拿了两副手套和一个帽子,这两样东西轻便不占地方,去了有合适的就换点,没有合适的再拿回来也不麻烦。
第二天一早,秦思敏就跟周青青出发去永丰公社赶集了。
两人走到集上时,已经有不少人在集上占好了摊位,也有一些东西少的人,只像周青青和秦思敏一样,拿着包袱、拎着篮子、或者背着背篓,里面装了要换的东西。
有一些有心人还在摊位前放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自己需要交换的东西。比如有一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自家种的蔬菜,摊位前的木板上就写着:换花生瓜子糖果等。
那个菜看着还挺新鲜的,要不是秦思敏她们种的菜刚长成,她都有从空间拿点花生瓜子出来换的冲动了。
秦思敏感到非常稀奇,这种形式的集市,她无论前世还是现在,都是第一次见。
秦思敏和周青青逛了一会儿,等日头渐渐越升越高,集市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也难怪,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年仅有一次的机会,都跑来凑热闹了。
集上一眼看上去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各种吆喝声、交谈声在耳边交织,感觉整个集市都充满了生机。
看着这个场景,秦思敏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赶集的场景。
看着集市越来越挤,秦思敏和周青青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两人就往人少的地方走去。
这一去还真发现了宝贝。秦思敏在角落里看到一个无人问津的摊位,摆摊的是一个看起来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面前摆放着好几本这个年代特色连环画。
秦思敏眼前一亮,她一眼看到了那套《召树屯和喃诺娜》,秦思敏记得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在看电视,曾经见过这套小人书,这套书最后拍卖出了上千万的高价。
秦思敏的爷爷当时说过,他小时候曾看过这套小人书,爷爷还开玩笑说,如果当年他保存下来的话,他们现在也发财了,所以秦思敏印象很深刻。
秦思敏走到那个摊位前,指着连环画问小男孩:“小朋友,这个用什么换呢?”
小男孩认真说:“我想换件女士的红衣服,你有的话这所有的书都换给你。”
秦思敏好奇地很:“你一个小男孩,要女人的红衣服做什么?”
“我姐姐下个月要结婚了,是她从小把我拉扯大的,小时候我不懂事,闹着想看小人书,我姐姐剪了她的麻花辫,给我换了这些小人书。下个月她就要嫁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