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统有三万户,有精兵四万,马九万匹,在定襄城(今山西平鲁)建立牙帐,第一时间便是上奏,如果薛延陀对他们进犯,请允许他们入居长城以内。
这时李世民就明白,经过了这十多年的发展,大唐的国力在快速恢复,但同样,薛延陀的国力也在快速恢复,甚至已经到达了拥有打一场二十万以上规模的潜力了。
这样一个北方的邻居,李世民不得不感觉到忌惮。
毕竟比较起龟缩在西北方的高句丽,李世民也担心现在的薛延陀发展成当初突厥一般甚至能够操控北方诸侯的顶尖势力。
所以一时间,李世民想着到底先灭了高句丽,还是打压薛延陀,需要作出精准的判断。
虽然大唐一直以来都是连战连胜,但实际上看大唐的用兵模样,便能知道,实际上大唐用兵是非常谨慎的。
基本上大规模的用兵往往隔一年,甚至隔两年才会去打。
而打完后,又是马上刀兵入库,休养生息,怕得就是战争会影响到大唐的正常发展。
“那我没办法!”李泰摊开手来很无奈道,
“草种计划可先在丰州这些阴山以南地区先铺开来,但终究要想办法把推到阴山以北。
而草种计划本质上想要让他们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让他们从原来追逐水草而居的模式,变成我们汉人筑城青储,积蓄物资的耕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生产肯定比游牧模式过得更安稳,但也必然会受到旧贵族的抵制。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模式对薛延陀内部而言就是一种改革,一种外部施加的改革力量。
而改革的话,我想您是知道这东西的恐怖的。
而我希望能先把他们打服,然后再在薛延陀的领地内推行,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劳永逸的解决薛延陀的问题。”
李世民听李泰的话,却是说道,“为什么不先对着薛延陀推行这种政策,看着他们为此发生政变,这样的话,我们操作起来也更加的可控!”
李泰回答:“因为就本质上来说,通过草种计划,内部改变薛延陀的阶级力量比例,至少在一定程度的时间之内是会增加薛延陀的国力的!
而薛延陀国力的增加对我们大唐终究是有威胁的,所以我比较支持先想办法揍薛延陀一顿再说其他。”
说实话,华夏历史告诉李泰,这世界不一定生产力高的就能战胜生产力低的,也不是先进的文明就一定能够打败落后的文明。
只要双方之间没有拉开明显的代差,像是野蛮战胜文明这种事情不但有可能,而且是经常发生的事。
国内有五胡乱华,国外有三大蛮子灭罗马。
所以,李泰宁可选择先把这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跟物资先储备起来,等到有个合适机会再去推行。
否则虽然李泰知道大唐很强,尤其贞观时代,作为将领要是没参加过灭国战都不好意思出来跟周围人打声招呼。
但即使如此,李泰也不想要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李泰更喜欢的是自己这边像是仓鼠一样的囤积力量,不断强化本方战斗力,哪怕让对方的最强点,撞到己方的最弱点上,最好都撞个头破血流,这样自己才能稍稍放心一些。
而且揍了薛延陀一顿后,再推行草种计划,就不仅是政治上逼得草原百姓向大唐的百姓渐变,更是会逼得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小。
更重要得是,有了草种计划作为基础,自己也能开始大量收购草原各种特产,从经济上控制草原。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点点头,他大概明白了李泰的意思。
至少在李泰看来,不先狠狠的打薛延陀一顿,草种计划想要在草原推行开来是不容易的。
“那么高句丽呢!”李世民知道李泰对于薛延陀的态度,又是对李泰询问道。
“等吧!”李泰对李世民陈恳道,“等一个讨伐高句丽的契机,兵分两路,水陆并进,跟高句丽一次性打两场大决战,以最大限度的破坏高句丽的生产。
一次拿下自然是最好的,但若一次拿不下,至少也要让他们短时间内恢复不过来。
然后一边派兵骚扰,我们继续恢复起来准备打下一场战争,一直到高句丽灭国为止!”
“你还真是思考过啊!”李世民听到李泰的想法若有所思,开口道,“既如此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就骚扰高句丽呢!”
“我们这不是还没有跟高句丽翻脸嘛!”李泰陈恳道,“我们大唐是有道之国,怎么能轻易跟高句丽兴兵呢!”
“你觉得要等多久高句丽才会给我们机会!”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倒也不反驳。
“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吧,毕竟我们国家才刚刚灭了高昌,高句丽向来怂得很,这时候他们怕是战战兢兢,加强幽州以北的防线,深怕大唐找到借口讨伐他们!”李泰说道。
“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是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