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走乌飞,中翼军在中州城外已驻扎月余。
宣战,周军不应。
佯攻,周军配合着做做样子防守一下。
派使者去劝降,程秋初直接将使者射杀了。
硬攻,那不可能,代价太大,还未必攻得下。
莫说小侯爷,如今每一位中翼军将士心里都憋着火,前所未有的憋屈!
虽说等到三路大军汇合定能拿下中州,可就算获胜,他们中翼军也高兴不起来。
试想一下,左翼军与右翼军会如何嘲笑他们中翼军:哎哟,之前不是冲得挺猛,怎么到了阎王爷跟前就成了小鬼儿?
届时他们中翼军颜面何存?还不如痛痛快快与周军杀个你死我活呢!
可事实上,小侯爷率领的这支中翼军之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最先抵达中州,并非如中翼军将士所想,他们的主将指挥有方,他们中翼军锐不可挡。
左翼军由叶太傅之子叶惟清大将军统率,右翼军则由孟克敌大将军统率,这两位主将皆为个中翘楚不分伯仲,天下太平百年,虽无领兵打仗的机会,却历经过无数场军事演练,指挥能力怎会比从军区区数年的小侯爷差?
只怪小侯爷的负面传闻太多,“混世魔王”的人设太过深入人心,程秋初起先只当小侯爷这个二世祖是来混军功的,因此周国的主力军多被分派到左右两侧去抵抗信远侯与叶惟清这两员大将了。
事实证明,他这回轻敌了,小侯爷这个毛头小子还是有点真本事的。
分析过战报,结合总体战局,程秋初决定索性为中翼军放行,待中翼军兵临城下,再一举歼灭中翼军,生擒小侯爷!
为何偏要生擒小侯爷?还不是因为敌军太强,照这样下去,周国迟早要亡!
生擒小侯爷作筹码同齐云谈判,或可换来一线生机。
然而,与中翼军两回交锋之后,程秋初发现,他还是低估了小侯爷,以及小侯爷率领的这支中翼军。
这哪是什么毛头小子,分明是少年老成后生可畏!
这哪是普通的信远军,分明是一支精锐之师!
他上当了!谁承想齐皇与信远侯竟舍得拿小侯爷作饵,否则他怎会放任中翼军轻易抵达中州?
如今终于摸清小侯爷的真正实力,程秋初虽不惧怕,却不敢赌,他是周国的顶梁柱,一旦倒下,还有多少将士愿意效忠皇室?
在想出生擒小侯爷的办法之前,他只能严防死守。
然而,程秋初有所不知,他还是低估了小侯爷!
诱敌放行这一作战策略其实是小侯爷本人提出来的,如此齐军才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小的伤亡抵达中州,只需破了中州这道防线,除掉程秋初,周军必定士气大颓,拿下周国轻而易举。
这要换个别国,这种策略绝对行不通,放在周国却绝对可行:周朝腐朽,奸臣当道,如程秋初这般忠于周皇室的大将只剩这么一位了。程秋初忠心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丝毫不怕引起周皇室忌惮,利用威望拉拢武将、将他一手带出来的人通通安上要职,几乎将整个周国的兵权牢牢握在手里,只为确保周皇室不倒。毫不夸张地说,程秋初才是军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周国的顶梁柱。
所以,只需抽掉这根“顶梁柱”,腐朽不堪的周朝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
叶大将军直呼小侯爷此计甚妙,拍案赞成。
计是好计,信远侯却极力反对,万一儿子反被程秋初生擒,叫他这个主将如何抉择?难不成旧事重演,再由他亲手射出一箭?可孟家只剩这么一棵独苗了,他自问做不到。
小侯爷则起誓:我若不敌,保证第一时间自尽,绝不让圣上与孟大将军为难。
信远侯闻言勃然大怒,以为儿子在这节骨眼上还同他置气,为了个女人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
顾不得正在议事,当场便要捆人。
结果小侯爷亮出军令状:孟大将军要违抗圣命不成?还有,你我早已断绝父子关系,我的生死无需孟大将军操心。
最操心的明明是叶大将军与一众副将啊,这还没发兵呢,父子俩先起内讧了!
信远侯接过军令状仔仔细细检查了好几遍,怀着不可置信的心情终于确认并非伪造,更怒了。
事关生死,这混小子居然不跟他这个老子商量一下就私自做主!还刻意隐瞒,临头才拿出军令状,还当那么多人的面拿出来!
很好,很好,有出息了,都会算计老子了!
不对,这是把圣上也算计进去了!
信远侯拳头硬了,想揍儿子,然而碍于不得私斗的军规只能硬生生憋着火。
木已成舟,还能如何?
众将一合计,也觉此计过于冒险,做了一番调整,于是有了中翼军这支精锐之师。
只可惜,两回正面交锋小侯爷都没能除掉程秋初,就连中州城里的内应也失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