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1(2 / 7)

、封地什么的有关。

而以国为氏,举个例子,【郑庄公】郑庄公自称是郑寤生,而不是姬寤生,这就是不称氏称国。

以国为氏原则上仅限于国君,而宗室、朝臣、国民,是不可以以国为氏,除非国破家亡。国人无氏,国亡之后,以国为氏,表示出身。

从起源看,周公东征到周穆王继位期间,秦人的社会地位又再次下降,整个氏族沦为周人的奴隶(因为商秦同源,周灭了商,这个就不多说了),只是到了周穆王讨伐徐国的叛乱后,秦人的氏族部落首领【之一】的造父才成为周人的一位低级官员。《史记·秦本纪》云:“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这个造父就是前面那个受封赵城的,这位是真赵氏,非要说的话难道不是赵氏是从嬴姓这个大宗分出去的吗。)

到了周孝王继位后(在位时间前910—前896年),把犬丘一地(今甘肃天水)赐给了秦人首领非子(注意这里的首领是非子不是造父,封地它也不叫赵啊),(周天子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找人抵御西戎,还有实际上秦立国前封地附近是有很多西戎部落的,也就是说有了封地还不行,你还得先把自己封地附近那些西戎打服了才能安稳活下去。)

(实际上等百余年后秦国刚建立时宗周故地也还分布着很多西戎部落。《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史记·秦本纪》云:“(秦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秦襄公和戎狄斗争的结果十分有限,因此这个时候的秦国领土少得可怜。在秦文公继位后,秦国对于戎狄势力才取得初步胜利。)

(时间线再回拉到刚有封地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封地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秦人的力量的逐渐壮大,秦人也在这个时期被周王朝封为“附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秦才正式成为秦人的正式称呼】(重点),当然秦人被周王朝封为附庸也表明了秦人的社会经济开始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甘肃天水地区一直是土地肥沃的农业区),秦人也加速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意思是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国家,有了封地不代表就是国。)

到了西周中期,封建地主制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揭开了中国上古时代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向封建地主制社会的过渡,与周王朝的衰败遥相呼应的是周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对周王朝的反抗甚至侵略越来越强烈,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不得不向所有可能被动员的力量求救,其中就包括秦人。

周王朝统治者把秦人首领秦仲封为大夫,命令他去进攻西戎,但是秦仲打了败仗而且还白白送命。第二次周天子命令秦仲的大儿子庄公去进攻西戎,这次庄公打了一次胜仗,但是这样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挽回周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

到了庄公的弟弟秦襄公继位时,西戎部族势力更加猖獗。

《国语·郑语》云:(郑桓公)公曰:“姜、嬴其孰兴?”(史伯)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史伯在西周灭亡前夕就料事如神劝告郑桓公去河南建立一个新的郑国,同时史伯还将没有正式建立国家的秦人与帮助周武王灭商的姜尚后代建立的齐国相提并论,秦人的势力在秦襄公时期有了更大的增长。

【其实从这两人对话也能看出来很多东西,1·姜、嬴分别是齐秦两个统治者的姓(好像有点废话x,那时候贵族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随便称男子的姓是不太好的行为,而郑桓公这里可能他指的是姜嬴两姓大族。)

2·从秦仲、齐候能看出来秦还没立国,这里史伯称姜姓吕氏的齐国国君为齐候(人家本来就是国师姜太公后代不需要后来晋升阶级直接就有氏),而史伯称秦人首领仲为秦仲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秦仲以秦地(封地名)为氏,他是嬴姓秦氏叫秦仲,二是史伯知道秦人的封地叫秦,所以单纯的秦地有个叫仲的人的意思,但不管哪个都能看出来外界认为秦人封地在秦,按照取氏原则之一以地为氏,秦仲只能氏秦(因为秦人祖上是奴隶无氏,和姜太公后代那种‘贵二代’完全不一样。),就算后来建国以国为氏也是氏秦,后来秦国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一分为三被人代替乱七八糟的事,它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搞不懂为什么到了秦始皇就改氏赵了。

3·《国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左丘明(左丘明本人是经历了春秋末和战国初的)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公认说法是成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两者相隔将近四百年,司马迁比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还懂春秋战国(乐了)。】

最新小说: [综]心口不一 小公爷追妻纪事 额宝的不妙冒险 异格天启 直到我们结婚那一天 渔妇 灵界之统子开启后的传奇 莲花门 荒古第一孝 丧尸降临,我带着家人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