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直入冬,清晨的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皇宫里诺大的广政殿空无一人,昏暗的光影笼罩着大殿,伴随着阴风阵阵让人不适。这时,几个人影朝广政殿这边走来。
来人便是宰相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检校太尉王章三人。这三人一同接到皇帝刘承祐的召令,要他们今日一同在早朝开始前前往广政殿,皇帝与他们有要事相商。
三人虽觉得奇怪但也不敢违抗,便一同前往广政殿。
突然,角落里冲出几十名侍卫,一下子将三人团团围住,“刷”的一声,纷纷抽出腰间的佩刀,凌厉的刀光在昏暗中刺目显眼。
三人顿时愣住了,”你们干什么,我……“话还没说完,那几十名侍卫不由分说提起长刀向三人砍来,宰相杨邠当场就被一刀砍中头颅当场毙命,鲜血从头上喷涌而出。
史弘肇虽然是武将出生,但面对着几十名手持长刀的侍卫也不是对手,且他此刻准备上朝也未带武器。在踢翻两个侍卫,躲了几刀后,突然一刀在他后背深深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紧接着胸口腿上又中了数刀,他踉跄的想逃腿脚却无力,”咚“的一声跪在地上,长喷一口血后倒了下去。
至于那王章本来就是文臣,哪见过这阵仗,慌慌张张的想跑,一下子竟腿软的摔在了地上。
就这样,一瞬间三人均被砍倒 ,侍卫一拥而上冲上去一阵乱砍后退下,地上顿时鲜血淋淋,三个手握大权的朝中重臣就这么一命呜呼,身上伤口累累,死状甚怖。
远处一人冷眼看着这一切,他正是皇帝的舅舅李业。
看到三人已死,他不由得冷笑一声,吩咐侍卫将三人的尸体拖下去,又命人将大殿上的血迹清理干净,立马前去向皇帝复命。
这时冬日里的太阳才慢慢升起,阳光照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大殿上,却也无法掩盖那残留的杀气。
早朝上,皇帝刘承祐大声宣读着三人的罪状。
“杨邠、史弘肇、王章,这三个逆臣,多年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唯恐朕惩罚他们,竟敢造反!趁着早朝还未开始前进宫来刺杀朕,现已被禁军当场株杀!”
此言一出,底下百官听完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惊骇无比,却也不敢多言。
若三人真有罪状,也应由正常程序审理定罪,就这么在宫里被当场诛杀。
刘承祐泰然自若的坐在龙椅上,望着底下众大臣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心里却舒心极了。
先帝留下来的五大辅政大臣,除了宰相苏逢吉一直在皇帝阵营中,剩下四人中一下子除掉了三个!
因为这三人见刘承祐年幼,常常把持着朝政,刘承祐积恨已久。特别是宰相杨邠,竟然在讨论朝政时敢直接呛声让皇帝闭嘴。在舅舅李业等人的挑唆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对三人杀之而后快!
当然,除掉这三人还不够,还剩一个郭威。
自郭威镇压完李守贞的叛乱,打退契丹人的袭境后,军中威望已经升到了极点。如今任职大汉的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掌握着全国最大的兵权。
于是刘承祐命他驻守在邺都,抵御契丹人。但是刘承祐对他仍不放心。
毕竟,这几十年实在是太乱了。政权更替中充满着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好几个皇帝都是被手握兵权的武将推翻的,最后都是身死国灭的下场。一旦郭威造反,又能有谁去镇压呢?
刘承祐最终在李业等人的挑唆下,下定决心除掉郭威。他派出杀手去暗杀郭威,不久后却传来刺客刺杀失败的消息。
更头疼的是,郭威知道皇帝要杀自己,已经愤然起兵。郭威从邺都起兵后一路顺利,目前大军已经抵达黄河对岸。
此时,来自郭威的一封书信也传递到皇帝案前。
信上表明,郭威已经知晓三位辅政大臣遇害的消息,但他再三表明自己起兵是为了清君侧,绝无谋反之心,此番遇刺定是受皇帝身边的奸邪小人挑唆,恳求陛下处理李业等人缚送军中。
“岂有此理,这些废物!他竟然没死?还敢起兵清君侧!”刘承祐气愤的将书信扔到李业面前,道:“舅舅,现在可如何是好?”
“陛下,”李业看到郭威竟敢要求皇帝处理自己,言辞凿凿道:“这郭威大胆包天,竟敢要挟天子。如今他手握重兵,分明就是以清君侧之名行谋反之事!”
刘承祐沉思道:“但郭威再三表明,自己并无谋反之心。”
李业大声道:“陛下,他已经起兵,怎么会无谋反之心?您千万不可上当受骗,将老臣交给他啊!臣死不足惜,但今日陛下若答应了他,那以后岂不是又处处受他掣肘?”
“舅舅,我当然不会把您交给郭威了”,刘承祐安慰李业道,又思考片刻,一脸焦虑道:“只是现在这郭威已经知道我们要杀他了,他已经起兵都杀到黄河了,你说这他万一打进大梁来如何是好?”
刘承祐不禁也有些慌张,郭威统兵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