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1 / 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上)

这本书,钱穆老师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构成五讲。

我想,作者叙述此书时,正处在国人比较迷信西方政治制度的时代,所以作者在书中不时地提到,把西方的制度直接搬到中国,是极其不适用的,是愚昧的。

任何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西方的制度之所以在西方行之有效,是因为那段时间顺应了西方的人事。

而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到现在仍然存在且发展得很好,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的制度绝不是用黑暗专.制、无理性等几个词一带而过。

谈到制度,一定是有利有弊的,而这个“利”也绝对不是经久不衰,一直好下去。不符合当下的人事,就需要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不断地改进,甚至被另外的制度给推翻。总之,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

五讲中的每一朝代基本上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政府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这个范围来论述。

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当事人的观念和理论。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要讲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必须注意到历史上种种实际制度之措施。而讲中国经济制度,却又该注意此项制度之所由演变完成的一种历史真相。

中国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有专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不需要专门著书立说。所以说,中国人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另说一个小点,我之前一直误认为清朝之前都是封建社会,其实先秦才是。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先秦是封建贵族参与政治。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贵族也就不存在了。

一、汉代

秦汉开始,中国正式有统一的政府。从此时起,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除此之外的官员不能把官职世袭给后代,否则就是贵族政治了。

古代的中国让皇帝得以存在,是合理的,中国的国情等决定了需要一个统一的领袖,而西方所搞的民主政治那一套在古代中国是不适用的。

由此,组织政府的班底不再是贵族家庭,而是任用各地的人才。汉代兴办太学,这里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甲等出身为郎,乙等出身为吏。

郎官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侍卫,他们相当于在皇宫里实习个几年,等政府需要用人时,就从这群人中挑选(我想起在皇宫里上蹿下跳的尔康,对不起我有罪……)。乙等的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即佐治的官吏。

汉代官吏任用,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如太守、县令。而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

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这样选举出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进而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问题,这叫做策问。请教贤良们发表意见,这叫对策。还有一种是特殊的选举,比如你精通外语,也可自行报名参加应选。以上是无定期的选举。

后来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即选举孝廉。每郡的地方官员每年要举出一两个孝子廉吏给朝廷。这些人不能像贤良般有较快的出身,大抵还是去皇宫做一个郎。自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

通过以上的考试与选举,武帝以后,汉代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

由此可见,在汉代想成一名公务员,需会合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也是从汉代起,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上。

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

三公指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御使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置,即副丞相;太尉管军事,不预闻其他政事。

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前七个卿,照名义都是管皇家私事的,不是政府的公务。由这七卿可以看出汉代政治,还有很多是古代封建制度下遗留的陈迹,但因为“化家为国”,后来也管国家大事了。丞相也是同理,本来是皇帝的管家,后来演变成政府的领袖。

至此,皇权和相权、皇室与政府在这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博弈的状态。从历史大趋势来看,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唯一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再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

最新小说: 侯府嫡女打脸全京都 听爱(原名:于无声处) 恣意生长 神女归来之废材六小姐 原神之暗牧 战王宠妻无度,狂妃飒遍京城 凡尘炼心成就自我 甩我后,鲛人揣崽求复合[gb] 回到大夏当将军 是你要娶外室女,我另嫁你还有脸哭?